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3 12:14
  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居环境建设思想的“活证”与“实证”。有关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有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体系研究视角不够广泛,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尚未形成相对综合的体系化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难以形成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健康状态的综合性判断,难以为传统村落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依据。本论文以“生态文化健康”为基本理论指导,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1)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现实问题,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从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确定了研究对象“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概念界定,阐明了引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目的和意义,构建了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框架。(2)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介绍了“生态文化健康”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概念界定
        1.2.2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内涵
    1.3 国内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评述
    1.4 国内外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4.1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2 相关乡村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3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文献研究现状
        1.4.4 已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2.1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健康
        2.1.2 “生态文化健康”的概念
        2.1.3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比较
        2.1.4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法
    2.2 生态文化健康与“健康传统村落”
        2.2.1 生态文化健康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关系
        2.2.2 “健康传统村落”概念的提出
        2.2.3 健康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
    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3.1.1 理论基础:整体论
        3.1.2 层次结构分析:等级系统理论
        3.1.3 分析研究方法:跨学科融合
        3.1.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框架
    3.2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3.2.1 生态环境要素
        3.2.2 文化传统要素
        3.2.3 社会经济要素
    3.3 基于VOR的健康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3.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组织结构分析
        3.3.2 健康传统村落的活力分析
    3.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要素
        3.4.1 生态环境空间要素
        3.4.2 文化传统空间要素
        3.4.3 社会经济空间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构
    4.1 健康传统村落综合评价框架
        4.1.1 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4.1.2 评价的原则
        4.1.3 技术路线与评价模型
    4.2 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
        4.2.2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
        4.2.3 文化传统指标体系的选取
        4.2.4 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的选取
        4.2.5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4.3 健康传统村落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传统村落复合系统的模糊属性
        4.3.2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4 评价指标权重及其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5.1.2 生态环境空间概况
        5.1.3 文化传统空间概况
        5.1.4 社会经济空间概况
    5.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5.2.1 空间和遥感数据处理
        5.2.2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处理
    5.3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
        5.3.1 指标层评判
        5.3.2 准则层评判
        5.3.3 目标层评判
        5.3.4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健康指标评判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2 文化传统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3 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村落健康管理策略与途径
    6.1 传统村落的健康管理控制目标
    6.2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原则
        6.2.1 整体性控制
        6.2.2 多样性控制
        6.2.3 动态性控制
    6.3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策略
        6.3.1 生态空间策略
        6.3.2 文化空间策略
        6.3.3 社会空间策略
        6.3.4 产业空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1 主要结论
        1.2 创新点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传统村落健康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 C 附表崇木凼村评价结果综合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村落景观脆弱性及其定量评价——以湖南省新田县为例[J]. 邹君,刘媛,谭芳慧,刘沛林.  地理科学. 2018(08)
[2]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体系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 杨立国,龙花楼,刘沛林,刘小兰.  人文地理. 2018(03)
[3]乡村重构专辑序言[J]. 龙花楼.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 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  地理科学. 2018(05)
[5]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保护成效评价研究——以张家界石堰坪村为例[J]. 邓庆,吴吉林,廖珊,尹祺玉,石佳玉,黄贤.  湖南农业科学. 2018(04)
[6]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研究[J].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谷建全,刘云,郜俊玲,马永华,夏巍巍,张凯,白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04)
[7]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综述[J]. 张建.  小城镇建设. 2018(03)
[8]数据预处理技术在地学大数据中应用[J]. 王成彬,马小刚,陈建国.  岩石学报. 2018(02)
[9]生态人类学漫谈——尹绍亭教授采访记[J]. 艾菊红,尹绍亭.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8(01)
[10]发展人类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J]. 陈刚.  旅游学刊. 2017(02)

博士论文
[1]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研究[D]. 刘渌璐.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 杨锋梅.西北大学 2014
[4]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D]. 张蔚.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研究[D]. 苗凯.华南理工大学 2017
[2]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马涛.中国矿业大学 2016
[3]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 柴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4]历史文化街区创意生态健康评价研究[D]. 李令群.福建农林大学 2014
[5]西北民居中的生态策略及其当代应用[D]. 原萌.天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34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434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