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学田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9:52
石宝山歌会是剑川白族盛大的民间节日,在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祈福禳灾、驱邪祈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但是,石宝山歌会研究的学术史并没有对“什么是石宝山歌会”这一最基本问题给予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力争从民俗学及多学科的交叉视野中汲取理论方法,以此建构一种新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从交流的角度看待石宝山歌会。具言之,本文将石宝山歌会视为一个民众的交流事件,关注歌会语境中地方民众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最终对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阐释。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几个部分。“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田野过程和术语简释,提出了研究的假设:以文化表达形式和文化场景的二元统一透视歌会,从语言使用和交流的角度出发,以交流事件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要素的民族志描述为主要内容。第一章题为“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对研究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说明,交代了“语言转换”在哲学、语言学、民俗学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指出:对于语言的重视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各学科的学术进步在当代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时代标志。对于民俗学...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五、术语简释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语言转换” 二十世纪民俗学理论的重要背景
二、重视真实言说 赫尔德思想中蕴含的语言转换
三、语言学研究 “语言使用”的一种学术史
四、现代民俗学的理论视野 朝向“语言使用”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视域
一、石宝山歌会研究的一般性资料
二、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三、重要理论参考
四、平行研究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历史及地理概述
二、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石宝山歌会的地理文化空间
四、石宝山歌会与古道贸易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民间传说中的石宝山歌会
二、石宝山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石宝山歌会的时间想象
四、石宝山歌会原生面貌的现实批判
第五章 交流民族志视野中的石宝山歌会
一、交流民族志的理论背景 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交流民族志的理论要点
三、交流民族志的方法 “言说模型”
四、“言说模型”的应用 石宝山歌会的民族志概要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民俗过程
一、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描述
二、交流事件的组成要素 环境、情景和目的
三、交流事件的组成要素 规则和文类
四、石宝山歌会情景中的交流事件
结语
余论 白曲的民族志呈现——“山花体”的再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一
附录二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二
附录三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摘选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俗学的理论演进与现代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J]. 朱刚.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1)
[2]Dell Hymes及其“交谈民族志”理论[J]. 韩晓玲,陈忠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J]. 张兴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语言学语境中的言语研究——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线索[J]. 陈忠华,韩晓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5]戴尔·海姆斯与“讲述的民族志”[J]. 王杰文.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6]祓除与求子——上巳节与花儿会之比较研究[J]. 许四辈. 青海民族研究. 2011(04)
[7]语用学转向的哲学理路及其语言学意义[J]. 张金福. 求索. 2011(07)
[8]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 杨利慧. 民俗研究. 2011(01)
[9]多维视野中的“歌”与“歌会”及其文化阐释——剑川石龙白族调与石宝山歌会的调查研究[J]. 张翠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10]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 顾曰国. 当代语言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 刘秋芝.西北民族大学 2010
[2]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 张今杰.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D]. 魏晔.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D]. 马莉.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传播学视野下“花儿”的传承研究[D]. 方明.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3514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五、术语简释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语言转换” 二十世纪民俗学理论的重要背景
二、重视真实言说 赫尔德思想中蕴含的语言转换
三、语言学研究 “语言使用”的一种学术史
四、现代民俗学的理论视野 朝向“语言使用”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石宝山歌会研究的理论视域
一、石宝山歌会研究的一般性资料
二、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
三、重要理论参考
四、平行研究
第三章 石宝山歌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历史及地理概述
二、历史文献中的石宝山
三、石宝山歌会的地理文化空间
四、石宝山歌会与古道贸易
第四章 石宝山歌会的地方性知识
一、民间传说中的石宝山歌会
二、石宝山歌会与农业生产
三、石宝山歌会的时间想象
四、石宝山歌会原生面貌的现实批判
第五章 交流民族志视野中的石宝山歌会
一、交流民族志的理论背景 言语研究的确立
二、交流民族志的理论要点
三、交流民族志的方法 “言说模型”
四、“言说模型”的应用 石宝山歌会的民族志概要
第六章 石宝山歌会的民俗过程
一、石宝山歌会的交流民族志描述
二、交流事件的组成要素 环境、情景和目的
三、交流事件的组成要素 规则和文类
四、石宝山歌会情景中的交流事件
结语
余论 白曲的民族志呈现——“山花体”的再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一
附录二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二
附录三 石宝山歌会现场对歌节选三
附录四 田野日志摘选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俗学的理论演进与现代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J]. 朱刚. 青海社会科学. 2013(01)
[2]Dell Hymes及其“交谈民族志”理论[J]. 韩晓玲,陈忠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3]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J]. 张兴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语言学语境中的言语研究——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线索[J]. 陈忠华,韩晓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5]戴尔·海姆斯与“讲述的民族志”[J]. 王杰文.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6]祓除与求子——上巳节与花儿会之比较研究[J]. 许四辈. 青海民族研究. 2011(04)
[7]语用学转向的哲学理路及其语言学意义[J]. 张金福. 求索. 2011(07)
[8]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 杨利慧. 民俗研究. 2011(01)
[9]多维视野中的“歌”与“歌会”及其文化阐释——剑川石龙白族调与石宝山歌会的调查研究[J]. 张翠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10]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 顾曰国. 当代语言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 刘秋芝.西北民族大学 2010
[2]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 张今杰.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西北地区花儿会的发展及区域特征(1912-1966)[D]. 魏晔.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D]. 马莉.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传播学视野下“花儿”的传承研究[D]. 方明.兰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3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