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刘宋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6:43
  刘宋文学在六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东晋文学,下启齐梁文学。本文在尽可能掌握刘宋文学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此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士人心态等,阐释刘宋作品的风格特色、艺术特质,探究此时期文学的嬗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意义,考辩刘宋作家的存疑问题,力求获得对刘宋文学的系统认知。刘宋诗歌在题材与体裁上都颇具特点且意义重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消解了东晋诗中枯燥的玄理,奠定了山水诗的写作模式,引导了山水诗的创作方向。颜延之的公宴诗篇制宏大、笔法精工,开公宴诗雕琢之风,树公宴诗典丽之貌。鲍照的乐府诗在叙事视角上多用第一人称,在诗体上采用七言与杂言体,完成了乐府诗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推动了七言与杂言体的转型。谢庄的杂言诗节奏分明、情感浓郁、对仗工整,推动诗歌向抒情化的方向发展,促使诗歌由“雅”向“俗”转变,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进程。刘宋辞赋呈现出“复”与“变”的双重特质。谢灵运的《山居赋》,更多地表现出“复”的一面:沿用大赋体制,采用铺排手法,摹景精细。但亦有“变”的特质,如在语言表达上,去饰而取素,注重山居生活情致的表现等。鲍照的《芜城赋》,更多地表...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宋文学之构成及其独立意义
    一、刘宋诗人与诗歌辑录、选录情况
    二、刘宋赋家与赋作概况
    三、刘宋散文家与散文创作概况
    四、刘宋文学之独立意义
第二章 刘宋诗歌的主流题材与体裁
    第一节 刘宋诗歌的题材与体裁分布情况
    第二节 “声色大开”的谢灵运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三、消解了东晋玄言诗的理味——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
    第三节 “其文日盛”的颜延之公宴诗
        一、公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体裁绮密”,“典实富艳”——颜延之公宴诗的特色
        二、大开雕琢骈俪之风——颜延之公宴诗的影响
    第四节 “颇自振拔”的鲍照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流变
        二、以“我”为主的表现视角——鲍照乐府诗的特色
        三、完成了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鲍照乐府诗的意义
    第五节 操纵有度的谢庄杂言诗
        一、杂言诗的来源及嬗变
        二、“吟咏情性”,“有正有变”——谢庄杂言诗的艺术特色
        三、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谢庄杂言诗的意义
第三章 刘宋辞赋的“复”与“变”
    第一节 刘宋辞赋之特质及影响
        一、“复”与“变”——刘宋辞赋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辞赋对齐梁辞赋的影响
    第二节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的《山居赋》
        一、篇制宏大,摹景精细——《山居赋》的艺术特色
        二、改变了传统大赋的流澹无味——《山居赋》的赋史意义
    第三节 “俯仰苍茫,满目悲凉之状”的《芜城赋》
        一、文辞峭拔,意境苍凉——《芜城赋》的艺术特色
        二、突破了刘宋赋体的丽靡取向——《芜城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节 “清空澈骨,穆然可怀”的《月赋》
        一、偶对精工,意境清雅——《月赋》的艺术特色
        二、标志着古赋向骈赋的转变——《月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上)
    第一节 刘宋散文之特质及影响
        一、“清竣之体”与“纂组之风”——刘宋散文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散文对齐梁散文的影响
    第二节 “平实周尽”的何承天之文
        一、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论说文
        二、有理有据,自由灵活的议文
        三、情感浓郁,气势充沛的表文
    第三节 文义俱美的傅亮之文
        一、内容充实,兼有文采的诏策文
        二、“叙致曲折,复日遒紧”的表教文
        三、忧生之嗟的论序赞文
        四、言简义丰,典雅古质的碑铭书札文
    第四节 情文并茂的谢灵运之文
        一、清新简洁的书牍文及游记文
        二、文情并茂的表诔文
        三、表现“祇洹奇趣”的书论文
    第五节 典雅华赡的颜延之之文
        一、“开骈文雕绘之习”的诗序文
        二、“骨劲色苍”,“俯仰情深”的诔文
        三、典雅精工,沉郁悲怆的祭文及哀策文
        四、述事广博,平易流畅的家诫文
第五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下)
    第一节 言约义明的谢惠连之文
        一、“简而有意”的祭文
        二、“骈偶而有韵”的赞文
        三、“义明而词净”的箴文与连珠文
    第二节 诙谐幽默的袁淑之文
        一、“才辩鲜及”的章议文
        二、调笑戏谑的书信文
        三、揭示哲理的吊文及传文
        四、诙谐成趣的诽谐文
    第三节 “怨思抑扬”的王微之文
    第四节 “矫厉奇工”的鲍照之文
        一、书写自身,情理兼备的表疏奏启文
        二、刻绘山水,跌宕俊逸的书信文
        三、“开张工健”,“遒警绝人”的铭颂文
        四、讽喻现实的揭文
    第五节 繁密缛丽的谢庄之文
        一、“无忝国器”的章表奏议文
        二、清新与繁密兼具的书笺文
        三、“语语凄艳”的哀祭文
第六章 论刘宋文学之转关
    一、由理向情的复归
    二、由才向学的转变
    三、由雅向俗的变革
第七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上)
    第一节 何承天疑案考
        一、何承天出身考
        二、任宁蛮校尉司马时间及离职原因考
        三、出任衡阳内史时间考
    第二节 傅亮疑案考
        一、傅亮死因考
        二、傅亮交游考
    第三节 宗炳疑案考
        一、宗炳入庐山考
        二、宗炳交游考
    第四节 袁淑疑案考
        一、袁淑元嘉仕历考
        二、袁淑交游考
第八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下)
    第一节 王微疑案考
        一、王微辞官原因考
        二、王微死因考
    第二节 谢庄疑案考
        一、谢庄元嘉仕历考
        二、谢庄尚文帝女考
        三、辞却吏部尚书原因考
    第三节 汤惠休疑案考
        一、汤惠休还俗考
        二、汤惠休交游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论著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后报告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宗炳《画山水序》学术地位的十一个问题[J]. 时胜勋.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1)
[2]论鲍照的“急以怨”[J].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1)
[3]六朝释子创作艳情诗的佛学观照[J]. 许云和.  文艺研究. 2016(06)
[4]“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关于汤惠休与颜延之的一段公案[J]. 许云和.  文学遗产. 2016(03)
[5]王微及其《叙画》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论[J]. 倪志云,倪纯如.  中国美术研究. 2016(01)
[6]何承天行年及著述考[J]. 韓傑.  历史文献研究. 2015(01)
[7]傅亮公牍文创作与晋宋文学思潮的嬗变[J]. 孙淑娟.  文艺评论. 2015(08)
[8]刘宋“诗运转关”考论[J]. 白崇.  中国文学研究. 2015(01)
[9]诗僧惠休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J]. 王树平,包得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1)
[10]刘宋时期辞赋特质及其文学流变析论[J]. 郭建勋,钟达峰.  中国文化研究. 2013(02)

博士论文
[1]“画山水”观念的起源[D]. 赵超.中国美术学院 2013
[2]陈代文学研究[D]. 宿月.河北大学 2013
[3]颜延之研究[D]. 石磊.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D]. 傅志前.山东大学 2012
[5]南朝公牍文研究[D]. 黄燕平.浙江大学 2011
[6]元嘉三大家研究[D]. 张润平.河北大学 2010
[7]鲍照诗歌专题研究[D]. 李鹏.陕西师范大学 2009
[8]元嘉三大家研究[D]. 时国强.陕西师范大学 2008
[9]晋宋乐府诗研究[D]. 王志清.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0]南朝散文研究[D]. 刘涛.苏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宗炳《画山水序》研究[D]. 王越.河北大学 2014
[2]鲍照山水诗研究[D]. 李金欣.北京大学 2012
[3]何承天研究[D]. 赵莹莹.西北师范大学 2012
[4]谢庄文学探微[D]. 王丽.山东大学 2012
[5]刘宋拟诗研究[D]. 崔洁.山东大学 2012
[6]鲍照辞赋研究[D]. 白广磊.山东大学 2012
[7]傅亮研究[D]. 任欢.广西师范大学 2012
[8]傅亮其人其作研究[D]. 鲍卓.湖南大学 2011
[9]谢庄诗文研究[D]. 仲秋融.杭州师范大学 2011
[10]谢庄研究[D]. 葛海燕.广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86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86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