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侯国地理
发布时间:2017-05-12 09:25
本文关键词:西汉侯国地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汉时期,汉廷先后分封八百余个侯国。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怎样的特征,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受文献记载的限制,学界对西汉侯国地理分布的相关问题,仍不甚明了。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复原西汉侯国的地理分布来回答这一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笔者主要遵循以下研究思路。 首先,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记载,明确各侯国的地理方位。同时根据《史记》、《汉书》相关侯表对侯国置废沿革的记载,限定各侯国存在的时代断限,从而编制具有地理信息和时间信息的“侯国建制沿革综表”(见附录)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在明确各侯国的地理方位和建制沿革后,择取数个“标准年份”,复原该年份的行政区划,并统计见存于该年的侯国名目,将各侯国的地理信息与行政区划信息叠加,绘制具有明确时代断限的“侯国地理分布图”,从而建立数个“地理剖面”。随后,着重分析各地理剖面所展现出的侯国地理分布特征并尝试解释这些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而将各地理剖面进行对比后,可以探寻西汉时期侯国地理分布格局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见中编) 接下来,对各地理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地理分布特征和侯国方位变动进行深入分析,探寻这些地域特所折射出的西汉制度变革和权力运作。(见下编) 在梳理各侯国地理方位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汉书·地理志》、《汉书》相关侯表、《水经注》、《史记索隐》四部文献的史料价值问题。遂对各文献的体例特点和史料来源进行分析,明确各文献在复原侯国地理方位时所具有的价值。(见上编) 经过上述考察,笔者发现西汉的侯国地理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京畿、边郡、关西地区不封置侯国是汉廷一以贯之的侯国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逐渐出现了王国、太行山以西、“三河”不置侯国的新政策。而王子侯国和异族归降侯国在地域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地域特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汉廷会根据施政的需要,对侯国地域分布格局进行调整,由此引发的侯国迁徙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总的来说,西汉侯国地域分布格局与不同时期的地缘政治态势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地缘政治态势的发展,侯国地理分布格局也会随之变化。总括西汉侯国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高帝和武帝是两个重要时期。高帝构建了西汉侯国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并被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所沿袭。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地缘政治态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汉廷不断对侯国地理分布进行调整,逐渐突破了高帝构建的侯国地理格局。至元封年间,新的侯国地域格局已经形成,并在“太初改制”中得到确立。武帝所构建的侯国地理分布格局被此后西汉历代帝王严格尊奉,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
【关键词】:西汉政区 侯国 侯国地理分布 封建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序章11-32
- 引言11-12
- 一 西汉侯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回顾12-29
- 二 本文的主旨及结构29-32
- 上编 基本史料的考订32-82
- 第一章 利用《汉书·地理志》复原汉初侯国方位的可行性32-53
- 一 探讨汉代县级政区稳定性的途径33-35
- 二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各郡辖县名目复原35-42
- 三 西汉县级政区稳定性分析42-52
- 小结52-53
- 第二章 《汉书》侯表下注"郡县名"体例疏正53-70
- 一 《汉表》下注县名体例考53-60
- 二 《汉表》下注郡名体例考60-68
- 小结68-70
- 第三章 《水经注》、《史记索隐》中的侯国地望信息70-82
- 一 《水经注》侯国定位的史料来源70-76
- 二 《史记索隐》侯国定位的史料来源76-81
- 小结81-82
- 中编 西汉侯国地理格局变迁概述82-194
- 引论:本编的研究思路82-84
- 第一章 《汉书·地理志》侯国地理分布84-105
- 一 《汉书·地理志》时代断限考85-88
- 二 《汉书·地理志》断于"绥和二年三月"辨误88-93
- 三 元延三年侯国数目93-97
- 四 元延三年侯国分布图97-99
- 五 元延三年侯国分布特征99-104
- 小结104-105
- 第二章 高帝十年侯国地理分布105-133
- 一 高帝十年行政区划106-115
- 二 高帝十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15-118
- 三 高帝十年侯国分布特征118-126
- 小结126-129
- 附 汁防侯国非"广汉郡汁方县"考129-133
- 第三章 惠帝七年侯国地理分布133-143
- 一 惠帝七年行政区划133-136
- 二 惠帝七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36-139
- 三 惠帝七年侯国分布特征139-141
- 小结141-143
- 第四章 文帝十一年侯国地理分布143-153
- 一 文帝十一年行政区划143-146
- 二 文帝十一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46-147
- 三 文帝十一年侯国分布特征147-151
- 小结151-153
- 第五章 景帝中五年侯国地理分布153-167
- 一 景帝中五年行政区划153-161
- 二 景帝中五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61-163
- 三 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163-166
- 小结166-167
- 第六章 武帝元光五年侯国地理分布167-173
- 一 元光五年行政区划167-169
- 二 元光五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69-171
- 三 元光五年侯国分布特征171-172
- 小结172-173
- 第七章 武帝太初元年侯国地理分布173-192
- 一 太初元年行政区划173-184
- 二 太初元年侯国数目及侯国分布图184-187
- 三 太初元年侯国分布特征187-190
- 小结190-192
- 本编的基本结论192-194
- 下编 西汉侯国地理研究专题194-284
- 第一章 "王国境内不置侯国"制度的形成194-209
- 一 "王国境内不置侯国"始于文帝初年、景帝三年辨误194-196
- 二 "王国境内不置侯国"制度产生时代断限考196-199
- 三 景帝封建制度改革与侯国地位的变化199-201
- 四 景帝中六年"徙侯国出王国"考201-208
- 小结208-209
- 第二章 汉初王子侯国地域分布209-226
- 一 惠帝、高后时代的王子侯国地域分布209-211
- 二 文帝时代的王子侯国地域分布211-216
- 三 景帝时代的王子侯国地域分布216-219
- 小结219-220
- 附 长沙王子侯国迁徙考220-226
- 第三章 异族归降侯国地域分布226-239
- 一 匈奴归降侯国地域分布226-231
- 二 南粤、东越、朝鲜归降侯国地域分布231-234
- 三 归降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形成之原因234-237
- 小结237-239
- 第四章 文帝"迁淮南国三侯邑"史事考辨239-246
- 一 文帝迁淮南国三侯邑名目考239-243
- 二 文帝"易侯邑"与"令列侯之国"制度243-245
- 小结245-246
- 第五章 武帝"广关"与河东地区侯国迁徙246-260
- 一 元鼎二年河东地区侯国分布247-250
- 二 代王子侯国迁徙考250-253
- 三 河东地区功臣侯国之变动253-256
- 四 武帝晚期河东地区所置侯国考辨256-258
- 小结258-260
- 第六章 元鼎五年列侯"酎金失国"研究260-272
- 一"酎金失国"列侯名目统计260-263
- 二 酎金案与汉政府财政危机263-266
- 三 酎金案与元鼎年间地域控制政策调整266-271
- 小结271-272
- 第七章 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272-284
- 一 元狩六年齐国设置与临朐侯国迁徙273-276
- 二 广平、清河、淮阳"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276-280
- 三 郡国更置过程中对侯国分布因素的兼顾280-281
- 小结281-284
- 附录284-379
- 西汉侯国建制沿革综表284-365
- 侯国附考365-369
- 侯国索引369-379
- 参考文献379-38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学超;;汉唐汾阳县城及汉羊肠仓址考述——对《水经·汾水注》一段记载的解读[J];晋阳学刊;2012年06期
2 马孟龙;;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二年律令·秩律》抄写年代研究——以汉初侯国建置为中心[J];江汉考古;2013年02期
3 索德浩;;汉代“大官”铭文考——从邛崃羊安汉墓M36出土“大官”漆器谈起[J];南方民族考古;2013年00期
4 马孟龙;;西汉梁国封域变迁研究(附济阴郡)[J];史学月刊;2013年05期
5 程少轩;;滕县西户口画像石“良邪丞”、“武阳尉”小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狄三峰;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D];扬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西汉侯国地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5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