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5 19:14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地理环境优越,早在几百年前就因迦叶道场而颇负盛名。鸡足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吸引着海内外各地游客,又因其深厚的佛教信仰联结着周边民众。自明初以来,鸡足山佛教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迅速发展。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从明初的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以至明中后期全山无处不僧,并形成了八大寺,三十二小寺,静室遍山的格局。这一时期的鸡足山以佛教信仰为主,道教、本主信仰共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万历时期,统治阶层的支持、文人的推动和高僧辈出的影响较前后时代更为显著,直接推动了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至清代初期鸡足山还维持着一定规模,但康熙以后由于政治导向的转变、社会经济的衰落和高僧名释的缺失整体处于没落的趋势。空间分布逐步萎缩,在景观数量、寺院规模已然无法与明代相提并论。清末光绪年间,在虚云和尚的恢复下稍有振兴。民国年间,鸡足山只剩三十几座寺院庙宇。中华人名共和国建国初,政府组织修复了部分景观,但在文革时期毁于一旦,全山只剩楞严塔和破败的祝圣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开始组织逐步恢复重建鸡足山,得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本文...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南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塑造
第一节 “鸡足山”名称考
第二节 鸡足山周边的交通环境
第三节 鸡足山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四节 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生成的人文社会环境
第二章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兴盛
第一节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迁
第二节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兴盛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的支持
二、高僧名士的推动
三、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深厚的宗教基础
第三章 清代至民国云南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 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收缩及原因分析
一、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时空的演变
二、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民国时期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发展
第三节 鸡足山“八景”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鸡足山“八景”中蕴含的佛教
二、鸡足山“八景”文化的变迁
第四章 建国以后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起落
第一节 建国初至文革时期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起落
一、建国初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修复
二、文革时期的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覆灭
第二节 现存鸡足山文化景观的状况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因素对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塑造的作用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文化传播
第三节 神话传说
结语
附录1 :《鸡足山志》的源流与发展
附录2 :鸡足山考察报告
附录3 :明代与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修建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 陈耀华,妙关素. 中国园林. 2016(11)
[2]鸡足山的诸王权——基于王权与山岳关系的讨论[J]. 舒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3]藏族与大理鸡足山:以传说和仪式为视角[J]. 舒瑜. 青海民族研究. 2014(03)
[4]山志言“山”——以高奣映《鸡足山志》为个案[J]. 舒瑜. 民族学刊. 2013(03)
[5]广东佛教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初探[J]. 岳辉,李凡,王彬. 人文地理. 2011(06)
[6]鸡足山祝圣寺的创建者虚云大师事略[J]. 赵应宝,孔化魏.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6(00)
[7]山岳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比较分析[J]. 郭泺,夏北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1)
[8]简析徐霞客缘何两上鸡足山[J].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5)
[9]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J]. 黄夏年. 浙江学刊. 2003(05)
[10]“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论坛”综述[J]. 黄夏年. 世界宗教研究. 2003(02)
博士论文
[1]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 朱普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 于风军.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山岳风景区寺庙佛教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D]. 吴兰珊.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江西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研究[D]. 袁忠慧.江西农业大学 2013
[3]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寺院与乡村社会[D]. 张云培.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山岳崇拜下的嵩山景观研究[D]. 孙少梦.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云南省鸡足山景区佛教旅游开发研究[D]. 陈学娇.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景观再创造探研[D]. 刘妍晨.郑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50847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南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塑造
第一节 “鸡足山”名称考
第二节 鸡足山周边的交通环境
第三节 鸡足山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四节 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生成的人文社会环境
第二章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兴盛
第一节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迁
第二节 明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兴盛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的支持
二、高僧名士的推动
三、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深厚的宗教基础
第三章 清代至民国云南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 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的收缩及原因分析
一、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时空的演变
二、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民国时期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发展
第三节 鸡足山“八景”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鸡足山“八景”中蕴含的佛教
二、鸡足山“八景”文化的变迁
第四章 建国以后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起落
第一节 建国初至文革时期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起落
一、建国初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修复
二、文革时期的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的覆灭
第二节 现存鸡足山文化景观的状况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因素对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塑造的作用
第一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文化传播
第三节 神话传说
结语
附录1 :《鸡足山志》的源流与发展
附录2 :鸡足山考察报告
附录3 :明代与清代鸡足山佛教文化景观修建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 陈耀华,妙关素. 中国园林. 2016(11)
[2]鸡足山的诸王权——基于王权与山岳关系的讨论[J]. 舒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0)
[3]藏族与大理鸡足山:以传说和仪式为视角[J]. 舒瑜. 青海民族研究. 2014(03)
[4]山志言“山”——以高奣映《鸡足山志》为个案[J]. 舒瑜. 民族学刊. 2013(03)
[5]广东佛教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初探[J]. 岳辉,李凡,王彬. 人文地理. 2011(06)
[6]鸡足山祝圣寺的创建者虚云大师事略[J]. 赵应宝,孔化魏.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6(00)
[7]山岳风景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比较分析[J]. 郭泺,夏北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1)
[8]简析徐霞客缘何两上鸡足山[J].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5)
[9]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J]. 黄夏年. 浙江学刊. 2003(05)
[10]“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论坛”综述[J]. 黄夏年. 世界宗教研究. 2003(02)
博士论文
[1]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 朱普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 于风军.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山岳风景区寺庙佛教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D]. 吴兰珊.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江西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研究[D]. 袁忠慧.江西农业大学 2013
[3]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寺院与乡村社会[D]. 张云培.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山岳崇拜下的嵩山景观研究[D]. 孙少梦.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云南省鸡足山景区佛教旅游开发研究[D]. 陈学娇.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景观再创造探研[D]. 刘妍晨.郑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50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65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