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4 08:36
历史文化村镇存在于我国广大地区,由于地域差异,这些村镇各具特色。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较完整地传承了我国不同时代的空间组织技术、建筑科技、建材技术、结构技术、朴素的生态观念、民俗文化和传统审美情趣。因此,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由于历史文化村镇遭到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一套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历史文化村镇综合价值的评价工具,因此,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系统地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和梅州市大埔县的历史文化村镇,并对其保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了解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构成因素,运用统计学、评价方法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建立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 本文重点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因素的提取和评价方法;在现有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了先进的量化评价的方法;通过...
【文章页数】:2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1.5 相关的概念、定义
1.5.1 历史文化村镇(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
1.5.2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ultural area)
1.5.3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 )
1.5.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ational Priorit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Sites)
1.5.5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5.7 系统评价学( Syatem evaluation )
1.5.8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1.5.9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1.5.10 语义差别法(Semantie Differential)
1.5.11 历史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综述
2.1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概述
2.2 浅析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组成
2.2.1 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2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3 现有历史地段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4 现有单个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5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选择评价因子的发展趋势
2.3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方法
2.3.1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2.3.3 评价原理
2.4 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1 评价因子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2 评价方法的优化
2.4.3 指标量化应加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确定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素集
3.1.1 预设评价因素集
3.1.2 确定评价因素集
3.2 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子释义
3.2.1 物质文化遗产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3 保护措施
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3.1 本评价体系中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3.2 本评价体系中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3.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4 建立本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3.5 确定本评价体系评价因子权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客观评价体系
4.1 客观评价方法学
4.1.1 客观评价的定义
4.1.2 客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4.1.3 客观评价的分析方法
4.2 客观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2.1 客观评价的研究框架
4.2.2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集的确定
4.2.3 结论
4.3 客观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释义
4.4.1 物质文化遗产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4.3 保护措施
4.5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4.6 客观评价体系的应用原理
4.6.1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分步骤
4.6.2 南社村的客观评价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主观评价体系
5.1 主观评价方法学
5.1.1 主观评价方法的特点
5.1.2 主观评价方法是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学
5.1.3 主观评价法是综合的评价方法
5.2 建立主观评价体系的前期准备
5.3 主观评价体系的因素集
5.4 主观评价因子的权重
5.5 主观评价因素解释
5.5.1 物质文化遗产
5.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5.3 保护措施
5.6 主观评价体系的应用
5.6.1 主观评价体系的分数升降标准
5.6.2 历史文化村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6.3 获得专家主观评价的数据表
5.6.4 分级进行模糊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6.1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可为多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6.2 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划分
6.2.1 等级划分的分数调整
6.2.2 等级划分
6.3 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一: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分级
7.1 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方法
7.1.1 调研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7.1.2 调研前准备
7.1.3 调研过程
7.1.4 调研的基础资料
7.1.5 调研成果的分析与结果的表述
7.1.6 调研的地域范围
7.2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
7.2.1 调研前准备
7.2.2 调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7.2.3 调研结果统计
7.2.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概述
7.3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
7.3.1 客观评价体系数据
7.3.2 主观评价体系数据
7.3.3 评价最终得分
7.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二: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评价分类
8.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调研
8.1.1 调研准备
8.1.2 基础调查结果统计
8.2 梅州市简介
8.2.1 梅州市简介
8.2.2 大埔县简介
8.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简介
8.3.1 大埔县历史镇区简介
8.3.2 大埔县历史村庄的简介
8.4 梅州市大埔县客家历史村镇的评价
8.5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分类
8.6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分类保护建议
8.6.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存现状
8.6.2 历史村镇保护状况不佳的原因
8.6.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自动化研究
9.1 界面说明
9.2 操作步骤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
10.2 本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10.3 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哲理研究——以龟形城市格局为例[J]. 吴庆洲. 中国名城. 2010(08)
[2]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研究[J]. 张艳玲,肖大威. 华中建筑. 2010(07)
[3]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J]. 王敏,田银生,袁媛. 中国园林. 2010(04)
[4]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 田银生,谷凯,陶伟. 城市规划. 2010(04)
[5]厚重的客家姓氏文化——祖训[J]. 陈大富. 炎黄纵横. 2010 (04)
[6]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 罗瑜斌,肖大威. 华中建筑. 2010(01)
[7]“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古建筑空间[J]. 张艳玲. 华中建筑. 2009(12)
[8]协作式规划评价指标及芝加哥大都市区框架规划评析[J]. 刘刚,王兰.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6)
[9]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尹华光,彭小舟,于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荷兰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J]. 王静霞,彭寒梅. 国际城市规划. 2009(S1)
博士论文
[1]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 林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2]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程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3]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唐凌.四川大学 2007
[4]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5]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蔡晴.东南大学 2006
[6]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法律保护对策研究[D]. 李华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6
[7]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 刘敏.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类型学方法应用研究[D]. 聂真.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 蔡小沪.浙江大学 2008
[3]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研究[D]. 王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 孔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监控系统研究[D]. 胡潇方.同济大学 2008
[7]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郑芳菲.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建筑类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D]. 张峻岭.河海大学 2007
[9]长沙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王云璠.湖南大学 2007
[10]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 黄晓燕.西南交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5868
【文章页数】:2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创新点
1.5 相关的概念、定义
1.5.1 历史文化村镇(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
1.5.2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cultural area)
1.5.3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s )
1.5.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National Priorit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Sites)
1.5.5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5.7 系统评价学( Syatem evaluation )
1.5.8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1.5.9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1.5.10 语义差别法(Semantie Differential)
1.5.11 历史建筑遗产的评价体系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综述
2.1 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概述
2.2 浅析现有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组成
2.2.1 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2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3 现有历史地段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4 现有单个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评价因子的构成
2.2.5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选择评价因子的发展趋势
2.3 现有的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的方法
2.3.1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2.3.3 评价原理
2.4 历史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1 评价因子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2.4.2 评价方法的优化
2.4.3 指标量化应加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确定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素集
3.1.1 预设评价因素集
3.1.2 确定评价因素集
3.2 本评价体系的评价因子释义
3.2.1 物质文化遗产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3 保护措施
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3.1 本评价体系中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3.2 本评价体系中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3.3.3 本评价体系一分为二
3.4 建立本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3.5 确定本评价体系评价因子权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客观评价体系
4.1 客观评价方法学
4.1.1 客观评价的定义
4.1.2 客观评价的基本方法
4.1.3 客观评价的分析方法
4.2 客观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2.1 客观评价的研究框架
4.2.2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集的确定
4.2.3 结论
4.3 客观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4 客观评价体系因素释义
4.4.1 物质文化遗产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4.3 保护措施
4.5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
4.6 客观评价体系的应用原理
4.6.1 客观评价体系的评分步骤
4.6.2 南社村的客观评价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主观评价体系
5.1 主观评价方法学
5.1.1 主观评价方法的特点
5.1.2 主观评价方法是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学
5.1.3 主观评价法是综合的评价方法
5.2 建立主观评价体系的前期准备
5.3 主观评价体系的因素集
5.4 主观评价因子的权重
5.5 主观评价因素解释
5.5.1 物质文化遗产
5.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5.5.3 保护措施
5.6 主观评价体系的应用
5.6.1 主观评价体系的分数升降标准
5.6.2 历史文化村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6.3 获得专家主观评价的数据表
5.6.4 分级进行模糊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应用
6.1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可为多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6.2 历史文化村镇的等级划分
6.2.1 等级划分的分数调整
6.2.2 等级划分
6.3 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一: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分级
7.1 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方法
7.1.1 调研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7.1.2 调研前准备
7.1.3 调研过程
7.1.4 调研的基础资料
7.1.5 调研成果的分析与结果的表述
7.1.6 调研的地域范围
7.2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调研
7.2.1 调研前准备
7.2.2 调研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7.2.3 调研结果统计
7.2.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概述
7.3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
7.3.1 客观评价体系数据
7.3.2 主观评价体系数据
7.3.3 评价最终得分
7.4 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的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二: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评价分类
8.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调研
8.1.1 调研准备
8.1.2 基础调查结果统计
8.2 梅州市简介
8.2.1 梅州市简介
8.2.2 大埔县简介
8.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简介
8.3.1 大埔县历史镇区简介
8.3.2 大埔县历史村庄的简介
8.4 梅州市大埔县客家历史村镇的评价
8.5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的分类
8.6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村镇分类保护建议
8.6.1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存现状
8.6.2 历史村镇保护状况不佳的原因
8.6.3 梅州市大埔县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议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自动化研究
9.1 界面说明
9.2 操作步骤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
10.2 本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10.3 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哲理研究——以龟形城市格局为例[J]. 吴庆洲. 中国名城. 2010(08)
[2]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保护研究[J]. 张艳玲,肖大威. 华中建筑. 2010(07)
[3]基于“混合使用”理念的历史街区柔性复兴探讨[J]. 王敏,田银生,袁媛. 中国园林. 2010(04)
[4]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 田银生,谷凯,陶伟. 城市规划. 2010(04)
[5]厚重的客家姓氏文化——祖训[J]. 陈大富. 炎黄纵横. 2010 (04)
[6]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 罗瑜斌,肖大威. 华中建筑. 2010(01)
[7]“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古建筑空间[J]. 张艳玲. 华中建筑. 2009(12)
[8]协作式规划评价指标及芝加哥大都市区框架规划评析[J]. 刘刚,王兰.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6)
[9]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尹华光,彭小舟,于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荷兰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J]. 王静霞,彭寒梅. 国际城市规划. 2009(S1)
博士论文
[1]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 林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2]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程霏.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3]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唐凌.四川大学 2007
[4]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5]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 蔡晴.东南大学 2006
[6]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法律保护对策研究[D]. 李华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6
[7]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 刘敏.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类型学方法应用研究[D]. 聂真.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国外历史地段保护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 蔡小沪.浙江大学 2008
[3]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研究[D]. 王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4]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 孔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 马木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监控系统研究[D]. 胡潇方.同济大学 2008
[7]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郑芳菲.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建筑类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D]. 张峻岭.河海大学 2007
[9]长沙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王云璠.湖南大学 2007
[10]历史地段综合价值评价初探[D]. 黄晓燕.西南交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5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72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