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中心驻地对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丰县为例
本文关键词:行政中心驻地对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丰县为例
【摘要】: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缓冲区法、空间叠置分析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驻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丰县的景观基质,聚落(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是丰县主要的景观类型。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越近,人为景观的面积比重就越高,大于各景观类型的现状比重,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吸引特性;相反,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现状比重,反映出较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与镇政府的距离变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程度、聚集程度、斑块形状的规则程度均先减弱后增强;与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变大,景观的破碎程度呈现"减弱-增强-稳定"模式,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变大,聚集程度先减弱后稳定,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受两等级行政中心驻地距离的影响程度均较小。(3)镇级、县级行政中心分别在1 500m、3 000m范围内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大。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行政中心 江苏省丰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4) 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2_0390)
【分类号】:K901;F301
【正文快照】: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向来是地理学研究问题的核心[1],而土地利用是自然和人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人地关系的特征、属性及作用机制[2],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3]。近年来,结合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研究日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英莲;陈曦;贺永平;彭树宏;刘萍;;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5期
2 张富刚,郝晋珉,李运生,姜广辉,杨君,丁忠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县域土地利用程度时空变异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3 李月臣;刘春霞;;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7年01期
4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吴启焰;;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5 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王宗明,张柏,张树清;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陈飞;高佩玲;郎新珠;刘现伟;王文勇;;基于GIS和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9 袁俊;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04期
10 陶军德;关国锋;汤永玲;;哈尔滨市阿城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Land Use in Ji'an City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2 李秀伟;张庆国;付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3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4 施秧秧;龚健;梁本哲;;黄石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李倩;刁承泰;刘雪;黄娟;刘贵芬;;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6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7 董杰;杨春德;张保华;叶方;;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8 王庆琨;刘喜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9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10 张戈丽;王立本;董金玮;;低山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罗江华;梅昀;陈银蓉;;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那玉林;;试论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钱亮;;武汉市新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6 张本昀;申怀飞;郑敬刚;吴国玺;;基于GIS的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曹银贵;王静;程烨;郝银;许宁;;土地变化科学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江华;梅昀;陈银蓉;;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曹银贵;陶金;华蓉;;基于GIS与BP神经网络的全国耕地变化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曾卫东;王利红;张艳秀;;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变化分析及其优化方案研究——以东营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春雷;多尺度林业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6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铁冬;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樊硕;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丁磊;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万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黎巍;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小龙潭煤矿生态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朱明;重庆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顾欢欢;尚义县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划[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萍;汤庆新;张保华;;基于GIS和RS的山东冠县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王计平;岳德鹏;刘永兵;李海龙;黄月艳;;基于RS和GIS技术的京郊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过程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3 谢军飞;李炜民;李延明;郭佳;李薇;卜燕华;;基于Patch Analyst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6期
4 张炳智,张继贤,毛可标;厦门市1∶5万DEM的生成[J];测绘科技动态;1999年01期
5 黄秋华;张新长;张文江;;土地利用数据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精度损失分析[J];测绘通报;2007年02期
6 刘耀林;焦利民;;顾及尺度效应和景观格局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指标研究[J];测绘学报;2009年06期
7 马英莲;陈曦;贺永平;彭树宏;刘萍;;土地利用数据用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年05期
8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9 胡文忠;线状景观要素的分维数与其形状特征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1年04期
10 刘学录;盐化草地景观中的斑块形状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J];草业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x煜;;gq北土地利用UO楲[J];科学通报;1951年02期
2 吴世新,周可法,刘朝霞,张琳,乔木,岳健,张雪艳;新疆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3 王大鹏;王周龙;李德一;崔青春;;额济纳三角洲近15年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及变化[J];干旱区地理;2007年05期
4 陈英;张仁陟;陈蓓;张军;陈年来;;土地利用生态位理论构建与应用[J];干旱区地理;2010年05期
5 周秋文;杨胜天;罗娅;蔡明勇;董国涛;;2001年—2009年中国及周边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6 解修平;周杰;张海龙;张秋义;刘小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J];干旱区地理;2013年03期
7 蔡明勇;杨胜天;周秋文;董国涛;;伊犁河跨界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03期
8 朱俊成;;武汉市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名城;2014年06期
9 钱亦兵,Adrian Williams;西澳大利亚州土地利用的实践与技术——新疆土地利用之借鉴(英文)[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10 李团胜;马超群;;从土地利用变化看陕西省生态环境的转变[J];干旱区地理;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莉;王冀;喻宇;王英行;曲白;;再思土地利用的相容性——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杜存恭;;对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3 李仁东;随晓丽;;洞庭湖区近10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蔡运龙;李军;;如何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健飞;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爱文;黄仁涛;;土地利用稳定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唐明健;杝志挊;;高山\鯹加纞宼熬硥廟冎紏,
本文编号:795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9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