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瑶传统村落地景与空间结构研究——以贺州沙田镇大冷水村为例
本文关键词:土瑶传统村落地景与空间结构研究——以贺州沙田镇大冷水村为例
【摘要】:空间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地景是指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研究村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大冷水河、社王庙和土地庙这几类地景将大冷水村的村落空间划分成了四个层次,即以地缘为基础组成的"家族"住宅区、整个大冷水村住宅区、住宅区周围广布的耕地林地、远离住宅区的山地林地,这四部分共同形成了土瑶村落空间的四重同心圆结构。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土瑶 村落空间 地景
【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南岭走廊土瑶传统村落的仪式与村落空间建构”(项目号:YCSW201505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K928.2
【正文快照】: 现如今,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村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空间结构与文化、社会意识相结合的表现,包括地理环境、家屋、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村落空间作为人类活动呈现的物质性场所,镶嵌着人类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一、空间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2 马春花;;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文忠祥;;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土族的空间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4 福田亚细男,周星;村落领域论[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1期
5 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春花;;后革命时代的上海怀旧与王安忆小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冯智明;;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空间转向——以瑶族送鬼仪式中人、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建构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曹端波;;苗族古歌中的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J];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4 陈杰;黎相宜;;海南冠南侨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兼论侨乡范式的式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张先昌;鲁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隔离及其法制应对——以空间正义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5年01期
6 邢玉瑞;;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再认识[J];医学争鸣;2015年01期
7 黄交军;李国英;;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蛇”之文化阐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8 董莉;;“客三角”的生存策略——客家研究综述及散论[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曾祥明;冒茜茜;;谁来保护野生动物?——以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例[J];民族论坛;2014年10期
10 孙海英;;美丽乡村视阈下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晓霞;性别语境中的土族民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许瑞娟;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张蕾;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李自若;桂林地区乡村实体环境的演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李怀宇;町村景颇人的空间观探析[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兰;民俗旅游与土族民族社区变迁[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谭瑾;社区空间变迁与居民适应[D];云南大学;2011年
3 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D];厦门大学;2008年
4 才仁措;汉藏民族杂居村落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魏琳;从丧葬仪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云南大学;2010年
6 徐洋;青海互助土族转山仪式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林贞;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4年
8 郭星;河湟地区土族村落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姜涵;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分类供给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10 杨奥;常态与非常态空间的维系者[D];云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2 岳永逸;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文忠祥;;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土族的空间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4 林蔼云;;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5 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6 福田亚细男,周星;村落领域论[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1期
7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8 张浩;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论王安忆创作中的女性空间建构[J];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银传;析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小农意识的生成土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年03期
4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J];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5 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J];民俗研究;1998年02期
6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7 罗承松;;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8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5期
9 李培林;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J];思想战线;2004年01期
10 劳格文;王振忠;;传统徽州村落社会的日常生活[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2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亚成;鄂东南地区村落变迁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吴桢楠;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苏积山;对河西走廊元湖村落演变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杨华;传统村落生活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传喜;旧村改造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太友;村落社会中的混混势力与社会秩序[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亮;黔东南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苗;新农村建设影响下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9 乔硕;梅县侨乡村村落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梁水兰;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6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79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