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农垦城镇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城镇聚落形态。随着农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垦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农垦区发展的迫切要求。本论文就是针对这一现实的需求,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过程、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演变的特征识别;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在分析垦区城镇中心职能强度、与区外城镇经济联系强度及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的基础上,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并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进程的调控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垦区城镇化、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内涵,系统总结了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开展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分析与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阐述了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形成与演变阶段,,深入分析了1989-2010年农垦城镇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以及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等关键要素的演变过程及机制,并定性分析了垦区城镇化的现状特征,为确定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城镇化空间组织提供依据。 3、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富锦市、密山市、萝北县、集贤县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嘉善县作为对比样本,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 4、依据中心职能强度的大小把三江平原27个城镇分为3级,基于改进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垦区城镇与周围城镇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于维诺图模型划分了三级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并从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等级规模多极化以及轴向拓展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点一轴空间组织模式。 5、作为一种以开发农业资源为主的地域,考虑农垦经济的特殊性,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以及城镇化制度的创新提出了促进垦区城镇化发展的调控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空间组织 三江平原垦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F299.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3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5
- 一、 选题背景11-14
- 二、 研究意义14-15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价15-34
- 一、 城镇化相关研究15-24
- 二、 空间组织相关研究24-33
- 三、 垦区城镇化研究进展33-34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34-39
- 一、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34-35
- 二、 研究方案35-36
- 三、 论文特色与创新36-39
- 第二章 区域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组织的基础理论39-55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39-42
- 一、 城镇化39-40
- 二、 城镇化质量40-41
- 三、 空间组织41-42
-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42-53
- 一、 城镇化动力机制相关理论42-47
- 二、 空间组织相关理论47-53
- 本章小结53-55
- 第三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过程分析55-85
- 第一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的形成与演变55-64
- 一、 开荒建场56-58
- 二、 开发兴场58-63
- 三、 转型发展63-64
- 第二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发展进程64-76
- 一、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64-67
- 二、 城镇工业和服务业发展67-74
- 三、 人口集聚与就业结构变化74-76
- 第三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现状特征76-83
- 一、 不完全的城镇功能,城镇职能较单一76-79
- 二、 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垦区城镇化主要动力79-80
- 三、 不完善的发育过程,行政动力的外在推动性80-82
- 四、 结构性矛盾明显,体制矛盾突出82-83
- 本章小结83-85
- 第四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85-109
- 第一节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85-91
- 一、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85-86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86-87
- 三、 评价指标选取的步骤与方法87-88
- 四、 指标内涵的界定和作用88-91
- 第二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91-96
- 一、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91-92
-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92-96
- 第三节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96-106
- 一、 相对独立性分析96
-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96-97
- 三、 城镇化质量比较分析97-106
- 本章小结106-109
- 第五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空间组织109-131
- 第一节 垦区中心城镇与区外城镇联系109-116
- 一、 城镇中心职能强度109-112
- 二、 经济联系强度112-116
- 第二节 核心城镇的辐射范围116-120
- 一、 断裂点模型116
- 二、 维诺图模型116-117
- 三、 影响范围的划分117-120
- 第三节 点—轴式空间结构组织120-129
- 一、 垦区中心城镇的培育120-121
- 二、 等级规模多极化结构121-125
- 三、 轴向拓展多元化结构125-129
- 本章小结129-131
- 第六章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调控对策131-145
-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131-136
- 一、 持续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建设131-133
- 二、 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133-135
- 三、 强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打造商贸、旅游等新兴产业体系135-136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136-139
- 一、 加强区域整合,创造农垦城镇竞争整体优势136-137
- 二、 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37-139
- 第三节 城镇化制度创新139-144
- 一、 改革垦区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城镇管理职能139-140
- 二、 推进企业管理升级140-142
- 三、 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扩大投融资渠道,为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142-143
- 四、 切实完善垦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143-144
- 本章小结144-14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45-151
- 第一节 结论145-149
- 第二节 研究展望149-151
- 参考文献151-162
- 成果目录162-163
- 致谢163-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冬梅;咸宝林;;宁夏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2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3 刘雪;刁承泰;黄娟;;江津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4 胡序威;;论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和规律性[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5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6 付加锋,宋玉祥,盛科荣;农垦小城镇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5期
7 都沁军;;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8 周干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9 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10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颖;黑龙江垦区城镇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汤燕;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体空间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饶利林;城镇密集区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晓露;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王越;东北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军;江苏省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波;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李志民;重庆市江津区城市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张石;沿淮城镇群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801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0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