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西山坪遗址 农业多样化 地理背景 齐家文明 中原文明
【摘要】: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出现于距今4650-4300年前的甘肃天水,当时已种植粟、黍、水稻、小麦、燕麦、青稞、大豆和荞麦等8种农作物,囊括了东亚和西亚2个农业起源中心的主要类型。天水在早期东西方和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距今5000-4000年期间频繁的水旱灾害及由此引起的半山文化居民的迁入等因素,是农业多样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多样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位土地面积的载能,促进了甘青原始农业的巨大发展和齐家文明的产生。小麦等农作物的东传,逐步改变了中原农业生产结构,对中原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西山坪遗址 农业多样化 地理背景 齐家文明 中原文明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起源研究”(项目编号:13XKG001)
【分类号】:S-09;K92
【正文快照】: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较为突出的有地震、台风、水灾、旱灾、冰雹、雪灾、霜冻、雾灾、风沙灾害、滑坡与泥石流、风暴潮、赤潮、海浪以及海冰灾害等)、发生频率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历史时期,以旱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业;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刘毅;杨宇;;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2012年03期
3 赵志军;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华夏考古;2007年02期
4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12期
5 李小强;周新郢;周杰;John Dodson;张宏宾;尚雪;;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7期
6 李明启;杨晓燕;王辉;王强;贾鑫;葛全胜;;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7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J];考古学报;1987年02期
8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J];考古学报;2005年03期
9 许永杰;;距今五千年前后文化迁徙现象初探[J];考古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水城;水涛;王辉;;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周颖;;漫说三国人物之“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曹洁;;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音注补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段伟;;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怀宇;朱华;;论《管子》与《商君书》法治思想的异同[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Natural vegetation of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in Loess Plateau[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4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5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6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丽萍;张锐波;;气候变化与西北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9 杨殿林;李长林;李刚;刘红梅;;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何勇;丹利;董文杰;季劲均;秦大河;;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倩影;春秋战国时期的中下层妇女地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太成;试论《管子》农家思想的文学表述[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惠;唐诗柳意象审美文化价值新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2 汪世兰,陈发虎,曹继秀;兰州河谷盆地近1万年的孢粉组合及气候变迁[J];冰川冻土;1991年04期
3 安志信;孟庆良;刘文明;;黄瓜的起源和传播初析[J];长江蔬菜;2006年01期
4 陈发虎;汪世兰;张维信;潘保田;;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剖面、气候信息及湖面升降探讨[J];地理科学;1991年01期
5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6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7 冯绳武;从大地湾的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8 施雅风;山地冰川与湖泊萎缩所指示的亚洲中部气候干暖化趋势与未来展望[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9 姜逢清,朱诚,穆桂金,胡汝骥;当代新疆洪旱灾害扩大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10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地区仰韶时代遗存及其编年与谱系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卫红;[N];中国文物报;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强;周新郢;周杰;John Dodson;张宏宾;尚雪;;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830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3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