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中国最早城址的选择——以郑州仰韶西山古城为例
本文关键词:地理环境与中国最早城址的选择——以郑州仰韶西山古城为例
【摘要】:郑州西山古城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仰韶时代中原地区最早的古城遗址。西山古城对研究中国中原地区古代早期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原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西山古城的城址选择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西山古城的选址遵循了位于抬升地区最东部边缘的台地、大河三级支流的上游地势较高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区域中心等几点原则,西山古城的选址是具有科学性切合地理条件的。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西山古城 地理环境 城市选址
【分类号】:K928.5
【正文快照】: 中原地区是中国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位于郑州市北郊的西山古城仰韶文化遗址则是中原地区范围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址,以郑州西山古城为例,来探索中国早期城市的选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一、中原地区仰韶时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岚,何雨,贾铁飞,李容全;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J];古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2 徐海亮;王朝栋;;史前郑州地区黄河河流地貌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昌远;陈隆文;;郑州西山古城遗址与中国早期商业贸易[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马世之;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浅析[J];中州学刊;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2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俞立中;;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3 张鹂;穆桂金;;沉积物中炭屑对粒度分析结果的影响及预处理方法探讨[J];干旱区研究;2008年03期
4 闫慧;申怀飞;李中轩;;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概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5 韩香花;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侯卫东;;“荥泽”的范围、形成与消失[J];历史地理;2012年00期
7 郑秀娟;鲍志东;冯增昭;;21世纪初十年中国古地理学发展概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年03期
8 赵逵夫;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1期
9 金文静;;“中”的河南方言用法及文化内涵[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10 任晓辉;董进国;陈昌海;;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J];中国岩溶;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育茜;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木炭遗存的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亚岚;基于文化体验的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陈昌海;长江下游石笋记录的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高频变率[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明;新津宝墩遗址古地理变迁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岚,何雨,贾铁飞;河南省郑州西山全新世中晚期地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王晓岚,何雨;郑州西山7000年来磁化率所反映的气候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容全,邱维理,张亚立,张本昀;对黄土高原的新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周昆叔;中国第四纪晚期环境与文化两大事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5 邱维理;张家富;周力平;李容全;;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年04期
6 徐馨,沈志达;全新世构造运动基本特征初探[J];贵州地质;1989年02期
7 张本昀,潘春彩,郑维萍;许昌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天义;毛俊卿;魏也纳;;郑州地区新构造运动的遥感地质特征[J];河南地质;1991年04期
9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J];文物;1985年02期
10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J];文物;198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鑫;;西山古城与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的起源[J];考古;2008年01期
3 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年04期
4 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04期
6 段景春;李章启;;世界人种分布与地理环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北京清凉谷: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J];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9年07期
8 谢莉;冯亚芬;;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鲁西奇;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J];书屋;1996年06期
10 尚昌平;南疆,苍凉美丽[J];旅游;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芝;朱士光;;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社教;;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4 孙冬虎;;袁中道笔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环境[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5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的几次突变[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6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7 陶肃平;;楚郢都纪南城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布局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8 邵秀英;;古晋阳的区位条件与地缘价值浅析[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10 刘超 ;常旭 ;匡宏乾;;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物性格关系的初步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乐土想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英标;城市选址与水[N];人民长江报;2007年
3 丹东市区划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袁辉;丹东市区沟桥地片名称考(二)[N];丹东日报;2008年
4 申法海 乔台山 阎贞玲 河南省民协;新乡市民协;神奇的西莲寺 神秘的帐书信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洪洞大槐树:华夏儿女祭祖园[N];中国信息报;2008年
6 ;族居曾赖金汤固[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瑾 郑大中;婺源古民居:默默传唱田园牧歌[N];上饶日报;2006年
8 徐冉;探讨我国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的真实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刘绍仁;南湾旖旎的天堂[N];中国环境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献珍;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杜晶;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区域差异的历史地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庞莹莹;地理环境在俄罗斯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高源;登州城兴衰之地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樊遂桥;秦汉西部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郑鑫;延边地区渤海遗址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狄三峰;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D];扬州大学;2013年
9 刘书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郭华;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河南省文化景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5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4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