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过程
本文关键词: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过程
【摘要】:旅游地是一个不同于原地域文化的特殊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要侧重对空间内部的行为主体及其文化创造的研究,并以此界定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以耗散结构理论为视角,研究旅游活动在当地的开展对"原文化空间"系统的失稳、涨落的发生、"基核"的形成、非线性作用等多方面的组织机制,揭示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过程.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旅游地文化空间 耗散结构理论 形成过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JL048)
【分类号】:K901.6
【正文快照】: 人们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对文化空间概念的认识,整体上具有2个特征:1)关注空间的主体行为以及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将空间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相联系,把空间看作是一种创造力量;2)超越了“空间是一种被动的物质存在”这种物理性质的认识,认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2 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J];规划师;2006年04期
3 黄泰;保继刚;Geoffrey Wall;;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研究——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案例分析[J];规划师;2008年08期
4 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蒋长春;李聪颖;;基于文化空间理念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1年03期
7 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7年02期
8 库瑞;陈锋仪;;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的筛选与旅游价值分析——以陕西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9 苗伟;;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10 李星明;曾菊新;LIU Juanita C.;;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冰冰;陈刚;;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下城市文化空间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4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5 夏玢;黄成林;;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郭影影;李永文;;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武燕玲;安阳旅游景区管理探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杜茜;;从生物多样性到语言多样性[J];北方语言论丛;201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2 尹占娥;王建梅;;基于GIS的上海银行网点及区位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3 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辉;洪静;;特大城市水资源旅游空间布局研究——以南京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张冉;;城市规划与生活形态的耦合解析——试论城市功能分区的理性回归[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廖继武;;地理边缘与聚落过程的耦合及其机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郭辛欣;;结合我国国情浅谈“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8 戴欣佚;;扬州盐商历史遗迹开发整合研究——资源空间整合[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聂欢欢;王衍用;;基于时空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三区联动”模式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余压芳;王希;;基于文化空间整合的城市历史地段规划方法初探——以贵州盘县馆驿坡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8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世藏吉;格萨尔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丹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德光;旅游在阳朔反贫困中的角色与功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蕻;本土化体验元素在商业地产中的构建[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宜;;略论江淮地区的古文化及其与吴楚文化的融合[J];安徽史学;1985年03期
2 陈立柱;洪永平;;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3 李良玉;;关于皖江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刘昌雪,黄成林;芜湖市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及形象设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丁超;;世界遗产入选标准的对比分析及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马聪玲;张金山;;对我国旅游规划现状的反思与评价——兼谈“十一五”期间的旅游规划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周尚意;姜苗苗;吴莉萍;;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9 朱定秀;巢湖区域文化性格特征浅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张其成,姚亦锋,蒋成煜;南京城市滨江带功能演变及现代景观规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李瑛;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D];山东大学;2008年
6 施继元;都市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彤;耗散结构理论创立的哲学背景[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年02期
2 李香晨;耗散结构理论与对立统一规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6期
3 余长熙;;耗散结构理论与医学应用[J];医学与哲学;1990年04期
4 林竹三;林绿冬;;医学平衡观与耗散结构理论平衡概念之区别[J];医学与哲学;1992年10期
5 于枫;耗散结构理论与改革开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人体耗散结构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曾虹蕾;;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文化市场发展[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8 吴月婵;;耗散结构理论对人类文明演化的几点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吴子连 ,刘燕茹;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国文化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胡义成;“浪”和耗散结构理论——托夫勒著作读后[J];江淮论坛;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饶怀德;;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地市场分析中的应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戴泽平;;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医学创新人才培养[A];“安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届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刘圣春;刘万福;严忠辰;解海卫;;耗散结构理论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作用[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隋绍珍;李宏宇;;耗散结构理论与地质学[A];水电科技论文集[C];1990年
5 景玉红;;时间可逆性的谬误与普列高津的时间观——兼谈耗散结构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雷辉旭;;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心理综合素质[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毕研川;瞿世学;;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道路生态系统研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8 欧阳赞;马继汇;吕永成;韦学敏;;从耗散结构理论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与宏观调控[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9 朱令人;;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地震预报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恩岭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组织如何“耗而不散”[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武四海;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N];人民日报;2007年
3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苏恩泽;科技创新的系统学解读[N];解放军报;2005年
4 陈光俊;莫让“寒门难出贵子”[N];云南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郗炳峰;基于熵及耗散结构理论的生产系统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永生;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云;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我国循环工业发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程书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马丽;时空耗散结构理论在排球防守技战术中的运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晓春;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马科;基于管理熵和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组织再造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8 赖加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刘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不孕症中医心理疗法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闫钰;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资产评估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7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4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