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前俄国地理学会的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1917年前俄国地理学会的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俄国地理学会 中国边疆史地 考察 谢苗诺夫 普尔热瓦尔斯基 波塔宁 佩夫佐夫 科兹洛夫 出版物
【摘要】:创建于1845年的俄国地理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专业地理学研究机构之一。虽然它在其中成立时间最晚,但是凭借其官方背景的优势,在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俄国地理学会自成立后迅速发展,组织境内外考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不少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俄国地理学会的章程中规定其任务在于“在俄罗斯收集、整理和传播地理、民俗和统计的全面信息,特别是关于俄罗斯自身的信息,并在其它国家传播关于俄罗斯的真实信息”。然而,实际上为沙俄侵略活动搜集情报却成为学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实现科学与政治的双重目标,俄国地理学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沙俄政府的侵略扩张需要派遣了数十支考察队来到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取地质、地理数据,并根据“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搜集历史、经济、民族、民俗等各方面的资料。尽管这些考察队所具有的政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成果的客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考察确实成就了谢苗诺夫、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佩夫佐夫、科兹洛夫等一众俄国旅行考察家,为世界揭开了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地区的以往不为人知的方面,并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笔者依据俄国自19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关俄国地理学会、俄国东方学史、专业期刊以及俄国考察队的考察报告和旅行日记,对十月革命前该学会的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试图总结俄国地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俄国地理学会的创建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分析其与沙俄政府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揭示学会“半官方性学术机构”的性质。在第二至四章中,按照俄国地理学会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活动的发展特点分三个时期叙述1917年前学会及其会员所开展的中国考察活动的情况,总结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的特点。在进行历史叙述的同时,对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予以着重述评。在第五章中,对俄国地理学会所发行的各类出版物进行了介绍,并对《俄国地理学会公报》和《俄国地理学会年报》所刊登的以及单独发行的主要中国研究文章和著作进行编目。在本文的结语中分析了俄国地理学会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俄国地理学会 中国边疆史地 考察 谢苗诺夫 普尔热瓦尔斯基 波塔宁 佩夫佐夫 科兹洛夫 出版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2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9
- 第一章 俄国地理学会的成立及初期活动19-36
- 第一节 俄国地理学会的成立19-28
- 1.1.1 成立过程19-21
- 1.1.2 俄国航海家利特克的独特作用21-23
- 1.1.3 俄国地理学会与沙俄政府间的关系23-28
- 第二节 俄国地理学会的初期活动28-36
- 1.2.1 学会新章程的拟定28-30
- 1.2.2 学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30-36
- 第二章 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第一时期(1851-1869年)36-60
- 第一节 探索阶段(1851-1858年)36-51
- 2.1.1 《亚洲地学》的俄译及亚洲地图的绘制36-40
- 2.1.2 谢苗诺夫的天山考察及其对俄国地理学会的影响40-50
- 2.1.3 参与俄国政府的西伯利亚大考察50-51
- 第二节 初步发展阶段(1859-1869年)51-58
- 第三节 小结58-60
- 第三章 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第二时期(1870-1898年)60-120
- 第一节 普尔热瓦尔斯基及其中国边疆地区自然地理考察60-77
- 3.1.1 普尔热瓦尔斯基是时代的产物61-64
- 3.1.2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中国边疆地区考察64-72
- 3.1.3 普尔热瓦尔斯基中国边疆地区考察的成果72-75
- 3.1.4 普尔热瓦尔斯基中国边疆地区考察的政治性和功利性75-77
- 第二节 波塔宁及其中国西部民族和民俗研究77-92
- 3.2.1 波塔宁中国西部考察的地域及路线78-85
- 3.2.2 波塔宁的民族学考察成果85-90
- 3.2.3 波塔宁中国西部考察的政治目的90-92
- 第三节 佩夫佐夫及其中俄贸易观察与研究92-102
- 3.3.1 佩夫佐夫及其三次中国边疆地区考察92-98
- 3.3.2 佩夫佐夫的实用主义考察理念98-102
- 第四节 其它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102-118
- 3.4.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02-108
- 3.4.2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08-114
- 3.4.3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114-118
- 第五节 小结118-120
- 第四章 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第三时期(1899-1917年)120-138
- 第一节 科兹洛夫及其黑水城考古发现120-132
- 4.1.1 科兹洛夫及其中央亚细亚探险考察活动120-125
- 4.1.2 科兹洛夫在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方面的成果125-130
- 4.1.3 科兹洛夫考察活动的政治性和功利性130-132
- 第二节 其它主要考察活动132-137
- 第三节 小结137-138
- 第五章 俄国地理学会涉及中国考察与研究的出版物138-145
- 结语145-148
- 附录148-189
- 参考文献189-198
- 致谢198-199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双林;晚清外国“探险家”在华活动述论[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刘淑杰;《瑷珲条约》签订前沙俄武装侵占黑龙江地区述论[J];北方文物;1994年02期
3 陈开科;;俄国汉学家巴拉第的佛教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肖杰;;俄罗斯主要涉藏研究机构和人员概况[J];中国藏学;2010年03期
5 张惠明;1896至1915年俄国人在中国丝路探险与中国佛教艺术品的流失——圣彼得堡中国敦煌、新疆、黑城佛教艺术藏品考察综述[J];敦煌研究;1993年01期
6 柴松霞;;晚清政府关于外国人内地游历政策的特点与评价[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阎国栋;;罗蒙诺索夫的中国观[J];俄罗斯文艺;2011年02期
8 彼·库·柯孜洛夫,杨自福;从哈喇浩特到定远营的考察[J];西北史地;1997年02期
9 刘建丽;20世纪国内外西夏学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牛海桢;简论清代蒙古族地区的盟旗制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晓梅;俄罗斯对藏文史籍的翻译及其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妥超群;汉藏交界地带的徘徊者[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0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1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