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本文关键词: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摘要】:创新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系统,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研究的"人类创新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对智慧的人地关系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也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有关,创新地理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创新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创新要素(人才、资本、技术等)在空间的地域分布与组合规律的研究;3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及评价研究;4创新地理测度、创新空间格局与效应的研究;5创新联系、创新网络及创新集群的研究;6多尺度的创新体系的研究;7创新、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研究。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创新地理学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学科任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3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32002)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12&ZD169)资助~~
【分类号】:K90-0
【正文快照】: 20世纪初,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内部自行发生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1]。然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引起当时正统的经济学家的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发展,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勇生;知识创新与知识组织管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石巍;罗文慧;周洪涛;;浅析创意产业的创新型集群发展——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城市观察;2010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壮 杨文利;创新集群 高新区事业发展的“二次创业”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记者 宋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江西日报;2007年
3 记者 关秋实;我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N];承德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蕴棋;集合区域能量 昂起创新“龙头”[N];长春日报;2007年
5 杨文利;打破低端锁定高新区创新集群不断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李壮 杨文利;高新区主任纵论创新集群与国家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 黄文夫;高新区应当成为创新企业的总部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培育创新集群实现国家高新区新跨越[N];科技日报;2006年
9 邱尧 记者 陈明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南昌日报;2007年
10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N];鞍山日报 ;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静;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晓娟;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王然;企业创新行为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红虹;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红冉;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单泽森;科技创新驱动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7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1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