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以重庆万州区为例
本文关键词: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以重庆万州区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聚落 局部空间回归 驱动机制 空间演变 三峡库区
【摘要】: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乡村聚落演进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重要依据。以三峡库区重要区重庆万州区为研究对象,选择库区蓄水前(1995年)和后三峡时代(2012年)为时间节点,进行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的识别,并以村级范围内乡村聚落变化率为因变量,选用地形综合指数、道路、城区中心、三峡工程、人口变化率、农民人均收入变化率等12个因子为自变量,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村级范围内的乡村聚落变化率呈明显"东增西缓中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聚落演变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驱动因素综合作用,其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乡村聚落演变模式出现差别,根据驱动力作用程度和乡村聚落变化率值将研究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分为自然演变、加速演变和剧烈演变等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库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局部空间回归 驱动机制 空间演变 三峡库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1582)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017)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500316)~~
【分类号】:K901.8
【正文快照】: 3.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15)乡村聚落是指一定规模与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人群,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现象、过程与形态[1]。作为人类活动作用于地表上最强烈的土地类型之一,其变化和转型是自然、经济社会和政策调控系统的综合反映[1]。通过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秀萍;;浅析乡村游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J];农业考古;2012年03期
2 石田宽;马广志;;日本的乡村聚落[J];人文地理;1989年03期
3 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4 谢新杰;马晓冬;韩宝平;赖清华;;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5期
5 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6 闵婕;杨庆媛;;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分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中国岩溶;2014年01期
7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叶玮;黄中伟;周亮亮;;影响金华市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的因素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贺文敏;王军;;浅析陕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变迁及问题[J];建筑与文化;2013年10期
10 胡欣;;自然美学思想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设计原则[J];作家;201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毛志睿;乡村聚落旅游开发的准入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凯博;类型学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6 樊巧思;乡村聚落可持续性景观的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7 吴琼;新型城镇化下乡村聚落的植物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范宁;苏南新农村乡村聚落绿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6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8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