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1:07
本文关键词:祝味菊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祝味菊先生(1884-195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医学家。祝味菊所处的年代,正值民族危亡、文化危亡的时刻。祝味菊的一生经历,折射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斗争、进步和发展。也可以说祝味菊是近代医学史上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祝氏和许多民族精英一样,在困境中对民族自身进行了反思,在发展道路上的勇敢探索也曾迸溅出灿烂的火花。此期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多事之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融合,都在祝味菊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纷纭淆乱中摸索出来的真知和学术上的丰硕成果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 因此,从研究祝味菊生平及学术思想入手,是研究近代中医学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由此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窥视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状况。同时,祝氏独树一帜的学术理论与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在两位导师的同意与鼓励下,本文将最终选择了祝味菊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希冀对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渊源、学术风格和主要思想形成的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充分学习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历史,重点了解了作为近代中医发展中心——上海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医学发展情况。为了更详实地了解祝氏的生平与医事活动,笔者还先后两次到上海与浙江进行实地史实调查访问,查访了祝氏的身世生平,调查了其在上海地区的医学影响与流传情况,还调查收集了祝氏的论著、病案及相关的一些资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祝氏的生平轨迹,根据其医学成长成熟历程中的不同特点,将其医学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对于祝氏的学术成果,笔者通过整理研究,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之后进而思考了在对祝氏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中发现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体分4章,分别为: 1、祝味菊家世生平及主要医学活动 2、以正气为本的医学理念 3、崇尚温阳善用附子 4、祝氏对仲景学说的研究。 在论述了以上问题后,又就祝氏学术整理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
【关键词】:祝味菊 正气 附子 伤寒质难 五段八纲 中西医比观 近代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826.2;R249.2
【目录】:
- 目录5-9
- 摘要9-15
- 1 引言15-20
- 1.1 近代中西医学的互动16
- 1.2 民国中医的遭弃与图存16-17
- 1.3 上海滩上的伤寒、温病之争17-18
- 1.4 中医教育模式的新探索18-20
- 2 祝味菊家世生平及主要医学活动20-48
- 2.1 祝氏里贯与早期学医经历(1884-1907)20-22
- 2.2 "索之于舶上"--研习西医(1908-1911)22-23
- 2.3 融贯中西理念的确立--蜀中行医(1911-1924)23-27
- 2.4 祝氏主要医学活动纪实--沪上行医(1924-1951)27-48
- 2.4.1 悬壶之前的调查与思索28-30
- 2.4.2 以善用附子成名30-34
- 2.4.3 在临证中探索中西医结合34
- 2.4.4 革新中医,融贯中西34-38
- 2.4.5 沪上抗争求存、兴学重教的历程38-43
- 2.4.6 学术成熟的代表作--《伤寒质难》43-48
- 3 以正气为本的医学理念48-61
- 3.1 对人体自身功能的关注与利用48-52
- 3.1.1 人体的自我保护、自我调节及自疗机能48-52
- 3.1.2 正气与自然疗能的关系52
- 3.2 正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52-54
- 3.2.1 祝氏的正气观52-53
- 3.2.2 仲景之学即是"以正气为本"的典范53-54
- 3.3 以观察正气变化为主线的疾病观54-57
- 3.3.1 疾病是病原与病体的合成品54-56
- 3.3.2 症状是正气抗邪的表现56-57
- 3.4 "匡扶正气"为主的本体疗法57-59
- 3.4.1 "治人"的本体疗法57-58
- 3.4.2 "四气五味"之新解58-59
- 3.5 以"抗能"释伤寒六经学说59-61
- 4 崇尚温阳,,善用附子61-82
- 4.1 祝氏的温阳理论61-68
- 4.1.1 祝氏的阴阳观--以"物质与机能"释阴阳61-63
- 4.1.2 重阳思想63-68
- 4.1.2.1 对"阴平阳秘"的新解63-64
- 4.1.2.2 阳气者,若天与日64-65
- 4.1.2.3 祝氏对《伤寒论》重阳思想的认识65
- 4.1.2.4 对景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发挥65
- 4.1.2.5 温阳与匡扶正气的关系65-67
- 4.1.2.6 未病重阴,既病重阳67-68
- 4.2 祝氏运用附子的经验68-75
- 4.2.1 与磁石、龙牡同用69-70
- 4.2.2 与酸枣仁同用70-71
- 4.2.3 与石膏同用71
- 4.2.4 与羚羊角同用71-72
- 4.2.5 与大黄同用72-73
- 4.2.6 与柴胡同用73
- 4.2.7 与熟地同用73-74
- 4.2.8 与瓜蒌、薤白同用74
- 4.2.9 与全蝎、僵蚕同用74-75
- 4.3 祝氏运用温药经验75-82
- 4.3.1 温潜之法76-79
- 4.3.2 温凉并用79
- 4.3.3 温补79-80
- 4.3.4 温下与温润80
- 4.3.5 温散80
- 4.3.6 温开80-82
- 5 祝氏对仲景学说的研究82-101
- 5.1 祝氏对伤寒六经学说的发展82-87
- 5.1.1 太阳伤寒82-83
- 5.1.2 少阳伤寒83-84
- 5.1.3 阳明伤寒84-85
- 5.1.4 太阴、少阴伤寒85-86
- 5.1.5 厥阴伤寒86-87
- 5.2 祝氏的"八纲论杂病"87-88
- 5.3 祝氏对温病学理论的批判88-95
- 5.3.1 温病乃伤寒之一种88-90
- 5.3.2 无"温邪"论90-91
- 5.3.3 卫气营血辩证论治体系的谬误91-93
- 5.3.4 寒凉药的弊端93-95
- 5.4 《伤寒质难》中对西医知识的融会95-101
- 5.4.1 祝氏的"自然疗能"与希波克拉底的"自然治愈力"95-96
- 5.4.2 六淫与细菌学说的辩证关系96-98
- 5.4.3 对于外感病发热病理的阐释98-99
- 5.4.3.1 营卫功能与"生温""放温"功能98-99
- 5.4.3.2 神经中枢为体温调节之主宰99
- 5.4.4 对脉学的西医病理学阐释99-101
- 6 关于祝氏学术思想整理研究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讨论101-108
- 6.1 祝氏"治人、治病"的中西医比观对发展中医的重要性的启示101-103
- 6.2 对祝氏的学术成就及偏颇之处的分析103-105
- 6.3 祝氏"继承与创新"治学之路对中医教育模式的启示105-106
- 6.4 关于促进近代名医学术整理及研究的思考106-108
- 7 结语108-111
- 8 致谢111-112
- 附录一:参考文献112-115
- 附录二:祝味菊论著115-117
- 附录三:调访中的回信117-119
- 附录四:祝氏与亲属、同事、弟子的合影119-120
- 附录五:祝氏医学的传承及影响访谈录120-122
- 附录六:个人简介1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君;;祝味菊先生运用乌附的经验[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王振国;论近代《伤寒论》研究的实证原则[J];国医论坛;1998年01期
3 邢斌,金u&;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J];四川中医;2003年12期
4 王振国;论近代的《伤寒论》研究高潮[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5 贾得道;;从本世纪初至三十年代中西医论争中应吸取的教训[J];山西中医;1985年01期
6 王云峰;祝味菊医生论补[J];四川中医;1986年07期
7 王云峰;;祝味菊老中医医案选录[J];山西中医;1990年05期
8 农汉才;近代名医祝味菊史实访查记[J];中华医史杂志;2004年03期
9 王云峰;;试述祝味菊用温经验[J];吉林中医药;1991年06期
10 王兆基;江克明;;祝味菊先生医案选[J];中医杂志;198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祝味菊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6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