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0-08-11 17:06
【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是重大现实课题。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渐丰富和成熟,但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其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义务兵的个体需要是人之本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对之视而不见,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从义务兵个体需要入手,通过对当前我军重要兵役群体——义务兵的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义务兵强势需要的概念,并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一般特点、规律、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次探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为提高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做出有益探索。这将有利于确保军队履行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和促进义务兵的全面发展。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阐述了义务兵强势需要的基本涵义和结构。结合部队调研成果,归纳出义务兵强势需要的五个特点:需要的易变性、需要的发展性、需要的制约性、需要的优势性、需要的差异性。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义务兵需要关系上存在“四个重视、四个忽视”的认识偏差,即,在作用对象上,重视人的社会性本质,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在教育属性上,重视教育的阶级属性,忽视其终极的育人属性;在功能取向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武器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忽视了它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调节功能、满足作用;在教育方式上,重视理论灌输和政治教化,忽视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对义务兵思想需求的调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义务兵的强势需要有其共性,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差异性和趋同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虚无性和实在性,在发展态势上具有可变性和永恒性。并且义务兵的强势需要能够为个人、军队、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促进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建设和谐发展。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强势需要的结构特点与序位关系。通过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结构与义务兵社区背景、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等重要因素的相关分析,对强势需要的普遍性进行了考察。通过把义务兵强势需要的影响力细化为义务兵需要的实现预期、工作积极性和军旅生活满意度等指标,对义务兵强势需要影响力进行了测评检验。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与探讨得出了是“顺势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势而为”就是把握义务兵思想实际,因势利导,借助于“势”来增强教育效果,将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建设和谐统一起来。一是定势待为。通过引导义务兵对军队建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目标上的一致性认可,树立义务兵正确的强势需要观。二是因势利导。针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特点,调控义务兵强势需要观应坚持“刺激正当需要生成”、“满足合理需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住最高需要和最低需要)、“调节需要适时适度”的四条原则。三是借势而为。根据义务兵强势需要与军队需要之间相对、相离、相通的不同,可将“势”简单划分为三种:“逆势”、“弱势”和“优势”。对此要分而待之。第一,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与军队建设的需要相互抵触,处于逆反态势时,要“化势而为”,积极转变义务兵与部队建设不相适的需要观。通过教育、法制、自我约束,促使义务兵的需要观“由勉强到习惯,由习惯到自然”的转变。第二,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与军队建设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分离时,思想政治教育要“造势而为”,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积极促进义务兵需要向有利于军队建设的方向发展。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的熏陶,正确导向义务兵的需要观;灵活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催化义务兵需要观的健康发展。第三,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和军队建设发展目标一致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乘势而为”,借助各方面的资源载体推波助澜,引导义务兵追求能够促进个人和部队协调发展的需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外部环境资源,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可控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时效性;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心理学规律等科学理论资源,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科学性。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E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勤安;社教:大学生有效的实践方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2年03期

2 牛凤元;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五性”[J];政工学刊;2001年03期

3 张礼华;段昌敏;;运用心理咨询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把握的几个环节[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4 吴惠红;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读《反杜林论》有感[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4期

5 舒平;;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6 朱霞梅;;用社会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7 李春波;吴朝阳;;小散远直单位按纲施教的着力点[J];政工学刊;2008年05期

8 汪少波;;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刚性刍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志丽;;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11期

10 李春玲;;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英腾;;谈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子林;;浅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慧玲;唐桂娟;;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契合[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的时代价值[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5 陈永福;;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6 郭焱;;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8 李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人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张美琴;;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10 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文勇;毕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省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专家组肯定[N];毕节日报;2008年

2 韩宏文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H型钢厂;做好青工思想政治教育[N];长治日报;2009年

3 盛利祥;用活“四种方法”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N];承德日报;2009年

4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河堤初级中学 马树章;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09年

6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维维;立足职业素质养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宁波日报;2009年

7 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 彭世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N];山西党校报;2010年

8 周维 姜军;武警黔东南支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贵州日报;2009年

9 香河县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局 王亚娟 崔雪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为实现跨越凝聚力量[N];廊坊日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2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3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蒋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鹏;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睿;思想政治教育在化解社会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3 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蒋蓓敏;批评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郭杨子;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1年

6 董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理论趋势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斐;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方法与功能[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倩;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聂露艳;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艺术院系舞蹈教学中的功能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君红;论交往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9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789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