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吉田茂防卫思想与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
发布时间:2021-02-19 12:31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亚太地区安全领域举足轻重国家之一。由于二战中的战争罪过,日本背负了作为战争发起国应得的惩罚,即被剥夺战争权力。战后日本由于国际法以及自身实力的限制,选择了低姿态的“专守防卫”等防御型防卫政策。然而,当日本经济实力恢复元气之后,日本政府开始不断尝试突破《和平宪法》的制约,试图恢复到所谓的“正常国家”,甚至于2015年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期间通过了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法案。日本的防卫政策已经凸显出扩张的姿态,对于曾在二战中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主权国家和地区来说,不得不视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提到日本战后防卫政策的发展,就不得不想到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战后初期,吉田茂运用其变幻风云的政治手腕在战争废墟上把日本重建起来,奠定了日本发展的基石。吉田茂根据其对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准确判断,制定出“日美共同防卫”、“防卫力渐增”等防卫政策,这些政策也成为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制定军事战略的基本思想,对日本后世影响颇深。因此本文将吉田茂的防卫思想作为主线索,对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发展作详细的历史梳理。本文在理论方面选取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框架,提取了身份、规范以及认知三个变量来分析战...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交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
二、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
(一) 外交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 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防卫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变量
(一) 身份:有意图行为体的根本属性
(二) 规范:国家社会化的内在动因
(三) 认知:决策者判断形势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 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形成
一、吉田茂防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战后初期反对再军备
(二) 日美共同防卫
(三) 防卫力渐增论
二、吉田茂防卫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吉田茂对国际环境的认知
(二) 吉田茂对国内环境的认知
第三章 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一、防御型防卫阶段:冷战前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延续
(一) 再军备的开端:朝鲜战争
(二) 从“依美防卫”到日美共同防卫
二、专守防卫阶段:冷战后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深化
(一) “专守防卫”战略的提出
(二) “专守防卫”战略的调整
三、扩张型防卫阶段:后冷战时期对吉田茂防卫思想的超越
(一) 日美共同防卫的强化
(二) “海外扩张型”防卫政策的形成
(三) 解禁集体自卫权
四、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特点
(一) 防卫意图的变迁
(二) 防范对象的转变
(三) 防卫资源的增加
(四) 武器输出原则的放宽
(五) 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安全
第四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动因
一、身份:日本国家身份的转变
(一) “战败国身份”向“正常国家”的转变
(二) 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三) 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身份转变
二、规范:制度化规范与构成性规范的博弈
(一) 制度化规范:冷战期间对日本防卫政策的约束
(二) 构成性规范:冷战后日本集体认同的转向
三、认知:日本国家对自身认知的变迁
(一) 冷战时期地区性角色的认知
(二) 后冷战时期全球性角色的认知
第五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国内外效应
一、国内效应
(一) 削弱了《和平宪法》的存在基础
(二) 加剧了日本的政治右倾化
(三) 使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滞后
二、国际效应
(一) 对日美同盟的影响
(二) 中日关系的紧张恶化
(三) 造成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日本国家自我认知的轨迹及成因[J]. 张建立. 日本学刊. 2015(05)
[2]日美媾和谈判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形成[J]. 刘树良. 东北亚学刊. 2015(04)
[3]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战略意图、路径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蔡亮. 东北亚论坛. 2014(06)
[4]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举措与影响[J]. 李成日. 国际问题研究. 2014(04)
[5]日本防卫政策的转向——丹尼尔·克里曼“拥抱新的现实政治论”评述[J]. 张敦伟. 日本研究. 2014(02)
[6]解析安倍“摆脱战后体制”战略——以日本国内为视角[J]. 朱海燕. 东北亚论坛. 2014(01)
[7]试析21世纪初日本加强与印度防卫合作的战略意图及影响[J]. 肖传国,李倩.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8]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J]. 陈小鼎,王亚琪. 国际安全研究. 2013(05)
[9]日本“正常国家化”及其影响[J]. 朱海燕,刘凤华. 国际论坛. 2013(05)
[10]战后日本外交战略与日美同盟“非对称性”研究——以“吉田主义”、“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中心[J]. 孙世斌,陈亮.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
博士论文
[1]冷战后日本大战略调整研究[D]. 马千里.中国政法大学 2013
[2]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 周秋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D]. 张旗.山东大学 2012
[2]温特建构主义思想研究[D]. 苗笋.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1123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交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框架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
二、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
(一) 外交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 建构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防卫政策的建构主义分析变量
(一) 身份:有意图行为体的根本属性
(二) 规范:国家社会化的内在动因
(三) 认知:决策者判断形势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 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形成
一、吉田茂防卫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战后初期反对再军备
(二) 日美共同防卫
(三) 防卫力渐增论
二、吉田茂防卫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吉田茂对国际环境的认知
(二) 吉田茂对国内环境的认知
第三章 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一、防御型防卫阶段:冷战前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延续
(一) 再军备的开端:朝鲜战争
(二) 从“依美防卫”到日美共同防卫
二、专守防卫阶段:冷战后期吉田茂防卫思想的深化
(一) “专守防卫”战略的提出
(二) “专守防卫”战略的调整
三、扩张型防卫阶段:后冷战时期对吉田茂防卫思想的超越
(一) 日美共同防卫的强化
(二) “海外扩张型”防卫政策的形成
(三) 解禁集体自卫权
四、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特点
(一) 防卫意图的变迁
(二) 防范对象的转变
(三) 防卫资源的增加
(四) 武器输出原则的放宽
(五) 由双边合作到多边安全
第四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动因
一、身份:日本国家身份的转变
(一) “战败国身份”向“正常国家”的转变
(二) 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三) 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身份转变
二、规范:制度化规范与构成性规范的博弈
(一) 制度化规范:冷战期间对日本防卫政策的约束
(二) 构成性规范:冷战后日本集体认同的转向
三、认知:日本国家对自身认知的变迁
(一) 冷战时期地区性角色的认知
(二) 后冷战时期全球性角色的认知
第五章 日本防卫政策调整的国内外效应
一、国内效应
(一) 削弱了《和平宪法》的存在基础
(二) 加剧了日本的政治右倾化
(三) 使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滞后
二、国际效应
(一) 对日美同盟的影响
(二) 中日关系的紧张恶化
(三) 造成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后日本国家自我认知的轨迹及成因[J]. 张建立. 日本学刊. 2015(05)
[2]日美媾和谈判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形成[J]. 刘树良. 东北亚学刊. 2015(04)
[3]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战略意图、路径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 蔡亮. 东北亚论坛. 2014(06)
[4]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举措与影响[J]. 李成日. 国际问题研究. 2014(04)
[5]日本防卫政策的转向——丹尼尔·克里曼“拥抱新的现实政治论”评述[J]. 张敦伟. 日本研究. 2014(02)
[6]解析安倍“摆脱战后体制”战略——以日本国内为视角[J]. 朱海燕. 东北亚论坛. 2014(01)
[7]试析21世纪初日本加强与印度防卫合作的战略意图及影响[J]. 肖传国,李倩.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8]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J]. 陈小鼎,王亚琪. 国际安全研究. 2013(05)
[9]日本“正常国家化”及其影响[J]. 朱海燕,刘凤华. 国际论坛. 2013(05)
[10]战后日本外交战略与日美同盟“非对称性”研究——以“吉田主义”、“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中心[J]. 孙世斌,陈亮.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8)
博士论文
[1]冷战后日本大战略调整研究[D]. 马千里.中国政法大学 2013
[2]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 周秋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战略文化变迁与当代中国外交转型[D]. 张旗.山东大学 2012
[2]温特建构主义思想研究[D]. 苗笋.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1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304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