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研究
本文关键词: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苗族口传家谱是苗族口授心记父系血缘集团世系的古老传承体系,也是苗族家族或族群历史记忆的文化根柢。其包括家族或族群源流、历史迁徙、世系图谱、人物事迹、家法族规等文化内容,涵括秩序规制、祖先崇拜、观念信仰等文化内涵。它既是中华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单元。在苗族社会内部,口传家谱是每一位成员寻根溯祖的文化历史线索,同时是族群共同体自我建构与生存繁衍的文化基坻,更是沟通现世与祖灵的桥梁,对研究苗族历史源流、社会制度、观念信仰等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竹留苗寨为田野点,拟通过个案研究以便观照苗族口传家谱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生成基础、文化意义以及价值承载。文章基于文献工作资料和田野工作资料,综合运用民族学、语言学学科方法,叙述和分析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的家谱人名与人名寓意、命名法则、结构特征以及构成体系。同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学科理论,探究和诠释竹留苗族口传家谱所蕴含的秩序规制、先祖追忆、观念信仰等文化内涵。旨在探析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的体系构成,探讨竹留苗族口传家谱对苗族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系,并探究竹留苗族口传家谱于苗族群体先祖追忆的功能承载与记忆规导。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阐明选题缘由、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概念界定。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三个维度对田野点即竹留苗寨的生态环境进行介述;第二章就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的构成体系进行解构与分析,且阐释家谱人名的寓意;第三章探讨苗族传统苗姓、现用汉姓以及家庭、家枝、家族的联系,并以竹留苗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为例,阐述口传家谱建构下苗族的传统家族结构类型;第四章从家族、婚姻、继嗣三个方面探讨口传家谱对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维系的功能意义;第五章通过列举“梁搭”、“提蔸”、“呐喏”三个祭祖礼仪来探究苗族群体先祖追忆与祖先崇拜的传统观念信仰。结语是本研究的总结,认为,苗族口传家谱作为苗族口授心记父系血缘集团世系的古老传承体系,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历时性遗存和根基性存在,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单元,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发展传承意义。
【关键词】:苗族 口传家谱 组织单元 秩序规制 文化记忆 竹留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2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8
- 一、 研究缘起8-9
- 二、 文献回顾9-17
- 三、 概念界定17-18
- 第一章 田野点介绍:竹留苗寨生态概况18-34
- 第一节 自然生态18-21
- 一、 地理位置19-20
- 二、 地形地貌20-21
- 第二节 社会生态21-26
- 一、 族群源流21-25
- 二、 历史沿革25-26
- 第三节 人文生态26-33
- 一、 语言文字26-31
- 二、 文化习俗31-33
- 本章小结33-34
- 第二章 父子连名: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的构成体系34-48
- 第一节 口传家谱人名34-41
- 一、 家谱人名34-37
- 二、 人名寓意37-41
- 第二节 命名法则41-44
- 一、 命名方法41-43
- 二、 结构类型43-44
- 第三节 口传家谱特征44-47
- 一、 口授心记45-46
- 二、 内容宏富46-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三章 生生不息:竹留苗族口传家谱下的家族48-60
- 第一节 苗族汉姓及家族思辨48-51
- 一、 苗族汉姓48-49
- 二、 苗族家族49-51
- 第二节 t公家族与雄公家族51-57
- 一、 t公家族51-56
- 二、 雄公家族56-57
- 第三节 瓮公家族与沙公家族57-59
- 一、 瓮公家族57-58
- 二、 沙公家族58-59
-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同祖共宗:竹留苗族口传家谱对社会秩序的构建60-74
- 第一节 口传家谱对家族的确定61-65
- 一、 血缘确定61-62
- 二、 亲缘认定62-63
- 三、 家族认同63-65
- 第二节 口传家谱对婚姻的规制65-69
- 一、 通婚规则65-66
- 二、 婚姻礼仪66-67
- 三、 婚姻缔结67-69
- 第三节 口传家谱对继嗣的确认69-73
- 一、 生育制度69-70
- 二、 命名礼仪70-72
- 三、 继嗣原则72-73
-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神圣的祖先:竹留苗族口传家谱对先祖记忆的追溯74-84
- 第一节 平常祭礼75-77
- 一、 “梁搭”介述75-76
- 二、 “梁搭”诠释76-77
- 第二节 清明祭礼77-80
- 一、 “提蔸”介述77-78
- 二、 “提蔸”诠释78-80
- 第三节 祭鼓祭礼80-83
- 一、 “呐喏”介述80-82
- 二、 “呐喏”诠释82-83
- 本章小结83-84
- 结语84-85
- 参考文献85-88
- 附录88-98
- 致谢98-9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科研成果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希红;陈瑞;;中国家谱研究的一部新力作——评王鹤鸣先生著《中国家谱通论》[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2 刘艳辉;;家谱的文化与文化的家谱[J];兰台世界;2010年07期
3 尚海滨;江华;;现代视域下的家谱价值审视[J];图书情报论坛;2010年02期
4 陈平军;;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J];新疆地方志;2012年03期
5 赵小玲;;浅议家谱的文化传承[J];当代图书馆;2013年01期
6 张维;;家谱与姓氏尊严[J];神州;2013年33期
7 魏东;;弘扬家谱文化,重视家谱传承[J];山东档案;2013年05期
8 柴骥程 ,余靖静;古旧家谱能否发出新声[J];记者观察;2005年03期
9 韩启昆;边台哈什胡里氏(韩)家谱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传记[J];全国新书目;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戴诚;;中华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现象之研究[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2 吴乔生;;泉州家谱简论[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扬 任鹏飞 陈光明 ;民间修家谱开始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潘京;在家谱中寻找自己的位置[N];西部时报;2007年
3 演讲人 王鹤鸣;寻根稽谱:家谱的传承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王搏;热修家谱须防造假变味[N];西部时报;2011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家谱的命运与未来[N];深圳特区报;2012年
6 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新家谱让很多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N];文汇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科;家谱文化:解读不尽的精神内涵[N];西部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郑立华;家谱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N];中国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静;叶氏家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钱利平;鄂州家谱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文波;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4 牟菲菲;牟氏家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侯俊琦;修谱与兴孝:明代家谱修撰目的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鲁旭;家族意识与文化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竹留苗族口传家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31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