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基于网格技术的军事虚拟物流资源优化组织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17:52
  虚拟物流是军地物流一体化、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一种组织模式,其关键点在于实现军地物流资源的全面共享和任务协同运作。而网格技术的核心则是资源共享和虚拟组织中的协同问题求解。因此,采用网格技术实现军事虚拟物流运作是一种理想的途径。作为开展军事虚拟物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研究在网格环境下,如何实现军内外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优势的物流资源的共享和基于军事物流保障任务的物流资源优化组织,是建立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军队和社会两方面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军事物流保障水平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论文采用网格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围绕军事虚拟物流资源优化组织问题,对网格环境下的物流资源共享与优化组织展开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军事虚拟物流领域应用,以WSRF规范为基础,利用0GSA作为军事虚拟物流网格系统的基础平台,构建了军事虚拟物流网格体系结构,研究了军事虚拟物流网格资源分布式组织框架及其结构等内容;(2)针对军事虚拟物流资源规范化表达和封装问题,研究了具有支持可扩展性的军事虚拟物流资源的表达模型,给出了军事虚拟物流资源的...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网格技术的军事虚拟物流资源优化组织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对等结构的军事虚拟物流网格资源分布式组织框架

数据库图,数据图,框架结构,虚拟物流


组织、调用,有效支持军民结合的军事虚拟物流运作。2.3.2军事虚拟物流网格资源集成框架结构如图2.3所示,该框架结构主要由若干个资源子域组成的资源域和资源集成使能服务构成,分别实现了资源的注册与聚集和资源的集成功能。每一个资源子域都是对等网上的一个节点,主要部署了用于资源组织、检索与集成的一些基本服务,包括Hash运算、资源注册、资源匹配、资源分配、资源调度、资源查询、资源贸易、资源监控等服务,以及用于存储资源数据、资源描述、服务描述等数据文件的数据库、资源索引表、规则库、服务注册中心等辅助部分。

组合流程,虚拟物流,物流资源,军事


根据业务流程动态组合物流资源/服务,形成基于任务的军事虚拟物流组织,通过该虚拟组织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基于任务的临时性的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共同完成军事物流任务,如图2.4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QoS的物流能力网格及其动态群体决策[J]. 张劲松,蔡政英,肖人彬.  中国机械工程. 2009(05)
[2]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框架设计[J]. 魏延成,李中学,何晓晔.  中国储运. 2009(03)
[3]基于OGSA的军事信息网格体系结构研究[J]. 钟珞,朱博,宋华珠,杨丽,李洁.  舰船科学技术. 2009(01)
[4]军民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J]. 沈业成.  知识经济. 2008(06)
[5]基于用户评价信息的动态综合评价——一种协同设计主体资源的评选方法[J]. 汪贻生,李著信,关宇,邓韧.  重庆大学学报. 2008(04)
[6]基于数据链的军事虚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 张武军,姜大立,张见.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02)
[7]基于Web服务的军事网格平台体系结构研究[J]. 王星星,张红旗.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22)
[8]军地一体化物流建设创新[J]. 史树合.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18)
[9]联合全资产可视化:美军物流系统的技术支持[J]. 张志勇,黎忠诚.  物流技术. 2007(08)
[10]基于SOGSA的港口虚拟物流链构建[J]. 王惠,符策,李阳,杨小佳,陈燕.  计算机工程. 2007(13)

博士论文
[1]适应网格环境的物流信息网络研究[D]. 卞文良.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制造网格架构与制造资源协同管理技术研究[D]. 刘士军.山东大学 2006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杨华峰.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基于网格的远程教学研究[D]. 高宏卿.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虚拟物流企业联盟的构建与管理[D]. 戴勇.上海海运学院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分布式散列表(DHT)的P2P网络及其实现[D]. 董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军事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物流模式研究[D]. 罗毅.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3]军事物流外包研究[D]. 李家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4]军事虚拟仓库的构建与管理[D]. 黄海涛.武汉大学 2005
[5]支持OGSA的网格安全基础设施研究和改进[D]. 马珂绛.浙江工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8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3308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6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