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贻孙诗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贺贻孙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贺贻孙作为明遗民诗人几乎处于湮没无闻的状态。贺贻孙是较为独特的在历尽劫难后,仍饱含生命情趣的明遗民诗人。本文结合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贺贻孙的生平以及诗学理论,对贺贻孙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本论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简述了学界对贺贻孙的研究现状,针对学界对其诗歌研究的忽略,本文首次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接着阐述了贺贻孙诗歌的研究价值。第一章分四个阶段梳理了贺贻孙生平,同时从诗歌史观、诗法观两个角度分析贺贻孙诗歌理论。第二章从三个角度分析贺诗的思想内容:一表露遗民情结的遗民心史;二体现士大夫情结的文人气节;三抒写普通诗人的生活情趣。前两个角度是明遗民诗人普遍创作过的,第三个角度在明遗民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第三章从诗风、语言、意象、渊源四个方面入手得出其诗歌具有诗风多样化、语言机趣直白、意象激愤凄寒、诗学陶渊明以及公安派竟陵派的艺术特征。结语部分通过比较贺贻孙诗歌与其它明遗民诗歌的不同之处,定位贺贻孙作为不可多得的充满生命情趣的明遗民诗人在明遗民诗人群体中的独特地位,同时客观地指出贺贻孙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贺贻孙 遗民诗人 诗歌理论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生命情趣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825.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一章 贺贻孙生平及诗歌理论13-27
- 第一节 贺贻孙生平事迹13-19
- 一 天资聪颖,勤勉向学(1605-1624)13-14
- 二 才学兼备,科举失意(1625-1642)14-15
- 三 避乱逃亡,饥寒交迫(1643-1648)15-16
- 四 逃名隐居,潜心著书(1649-1688)16-19
- 第二节 贺贻孙诗歌理论19-27
- 一 厚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19-22
- 二 辩证折中的诗法观22-27
- 第二章 贺贻孙诗歌思想内容27-43
- 第一节 遗民心史27-34
- 一 亡国之痛28-30
- 二 战乱之苦30-32
- 三 天灾之悲32-33
- 四 赋税之愁33-34
- 第二节 文人气节34-38
- 一 咏史以明志34-35
- 二 咏物以寄寓35-36
- 三 写人以自勉36-38
- 第三节 生命情趣38-43
- 一 山居之野趣38-40
- 二 戏谑之谐趣40-41
- 三 自嘲之苦趣41-43
- 第三章 贺贻孙诗歌艺术特色43-58
- 第一节 风格特点43-47
- 一 雄放悲怆43-45
- 二 幽深冷峭45-46
- 三 清新自然46-47
- 第二节 语言特点47-49
- 一 明快直白47-49
- 二 生动机趣49
- 第三节 意象塑造49-51
- 一 激愤不平的意象群49-50
- 二 寒冷凄清的意象群50-51
- 第四节 诗歌渊源51-58
- 一 贺贻孙与陶渊明51-53
- 二 贺贻孙与公安派53-55
- 三 贺贻孙与竟陵派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节末;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贺贻孙美学思想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2 张节末;感慨不极则优柔不深——贺贻孙美学思想初探[J];殷都学刊;1992年01期
3 吴宗海;读贺贻孙《诗筏》[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卢善庆,徐强,翁向红;《诗筏》《骚筏》中美学思想初探[J];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5 刘德清;贺贻孙与《激书》[J];九江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6 李舜臣;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J];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7 杜华平;;论魏禧与贺贻孙的“若不相知”[J];江汉论坛;2006年08期
8 刘浏;;贺贻孙生卒年小考[J];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04期
9 俞明芳;《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中的一条注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陈国安;;论清初诗经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城希;;寻访诗人最初的心灵——关于《真我集》的审美价值与闻一多诗歌研究起点问题的讨论[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3 关泉;;秋白诗歌研究的新突破[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4 赵敏俐;;发刊辞[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5 王永;陈亮;;对话:在同一片诗意的天空下——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潘慧琼;;诗歌研究之“第三只眼”——《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评析[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7 魏建;;得失之间的“戏”——郭沫若历史剧戏剧本体的再探讨[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张海芹;;“《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吕靖波;;2006年明代诗歌研究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10 ;编后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杨;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成立[N];文艺报;2009年
2 赵敏俐;中国诗歌研究的新收获[N];北京日报;2009年
3 张晶;诗有惊人句[N];光明日报;2002年
4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淑贞;论题趋向细致与精密化[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吕进;开门落“叶”深[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丁丽洁;请不要误读“诗歌榜”事件[N];文学报;2007年
7 龙扬志;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N];文艺报;2005年
8 连敏;话语的诗性建构[N];文艺报;2006年
9 萧霖;令人回味的平常态[N];青海日报;2011年
10 林超然;珍贵的同期声辨认[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晓波;郑孝胥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宫波;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何仟年;越南古典诗歌传统的形成——莫前诗歌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7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张自华;温庭筠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受志敏;复社文人的《诗经》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10 程美华;孙原湘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燕闽;贺贻孙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曹莲香;贺贻孙《诗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曹振华;《周易》卦爻辞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易水霞;韩元吉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钱晓琳;李商隐诗歌与骈文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柳洪岩;叶奕苞诗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呼斯勒额日敦;齐·莫尔根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马梅;贾岛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卢娇;张祜诗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贺贻孙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39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