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
【摘要】: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兼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民这种兼业行为会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特别是会降低无法用雇工和机械替代的农业生产管理的劳动投入,因此,有必要研究农民兼业化行为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模型验证农民兼业化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的兼业化对家庭土地投入规模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家庭的机械使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生产资料的投入量存在着负向效应。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兼业行为,并非是在劳动力完全剩余状况下产生的,农民的兼业行为会降低农业生产的人力投入,农民家庭会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研究”(XNC2012003)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兼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2元,其中农林牧渔收入1090.67元,兼业收入1038.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10%,而到2010年我国农民兼业收入达3032.84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海发;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流转与替代分析[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2 刘纯彬;王晓军;;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胡瑞法,黄季q;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川;吴强;周曙东;;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2 赵翠萍;;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进步路径[J];池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王姣;全国及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05年09期
4 林瑜;杨君;刘长红;;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农户认知及生产行为调查[J];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03期
5 王丽;庞圣杰;黄元仿;;农用地生产力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3期
6 陈肖丹;神瑞英;;企业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自沪深两市高端装备制造公司的财务数据[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张小娟;段建南;刘长红;;基于“两型”农村建设的农户认知与生产行为调查——以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实地调查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8 吴晓涛;;转型时期中国种植业“人—畜—机”投入成本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年11期
9 付江涛;许臻;马晓荣;;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发展预期及建议——基于各利益主体风险收益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03期
10 靖飞;;江苏省水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争;中国油菜生产技术供需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锋;中国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庄道元;基于农户视角的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推广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杨尚威;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专业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蔡书凯;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及其效果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6 羊文辉;投入品补贴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7 刁怀宏;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苗齐;中国种植业区域分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培先;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飞;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黎炜;阿克苏红枣种植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选择与满意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小龙;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张义;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变迁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王子军;我国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6 李春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邓蒙芝;粮食主产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于淼淼;苏南地区乡村地权变动与农业生产绩效考察(1949—1984)[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侯杰;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关俊霞;南方农户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技术需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2 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马九杰;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3 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5期
4 刘荣茂;马林靖;;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五县区为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12期
5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03期
6 赵明正;论农业科技成果属性及其转化方向[J];农业技术经济;1993年03期
7 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02期
8 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05期
9 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06期
10 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束洪福;[N];科技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句芳;高明华;张正河;;我国农户兼业时间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河南省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2 赵慧卿;周国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劳动时间分配决策过程[J];统计研究;2006年04期
3 邢建武;周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县级数据的经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黄建新;温福英;;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力资源及其流动论述的新解读——兼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敬一;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赵东伟,李德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1999年03期
7 安振奎;对华丰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9年07期
8 胡兆量;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评价[J];人文地理;2000年02期
9 张本源;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消化的思考[J];能源基地建设;2000年06期
10 刘子忠;农村地区间的劳动力转移——印度绿色革命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同先;;推进劳动力转移 实现城市人口倍增[A];“我为宜春中心城区‘聚人气 促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论文集[C];2009年
2 胡蓉;;贵州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洪渡;;只有加速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确保农民增收——陆桥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侧记[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苇;;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5 陈顺海;;关于东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6 张文强;袁丽;;加大投入 发挥优势 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A];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双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p樥,
本文编号:124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24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