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视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镇江市龙门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30 02:5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生态观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揭示了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制度设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包括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成熟时期,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下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利于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乡村“生态美”;有利于乡村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助力乡村“经济美”;还有益于满足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乡村“生活美”。本文以镇江市龙门村为例,总结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启示,探究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存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文化自信相对欠缺等,并对以上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针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为指导,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对策探究,主要包括全面改...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主要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历史演进
        1. 萌芽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
        2. 形成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
        3. 成熟时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 提出生态观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2. 揭露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3. 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制度设想:共产主义社会
    (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1.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乡村“生态美”
        2. 有助于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助力乡村“经济美”
        3. 有益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乡村“生活美”
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以镇江市龙门村为例
    (一) 经验启示
        1. 开展村环境整治工作
        2. 引入创业产业孵化园
        3. 积极参与文明村评比
    (二)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环境保护不够持久及其原因
        2.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及其原因
        3. 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及其原因
        4. 文化自信相对欠缺及其原因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 美丽乡村环境:全面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1. 努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2.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创造宜居生活条件
        3.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二) 美丽乡村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2. 合理开发,发展乡村旅游
        3. 自主创新,改造传统企业
    (三) 美丽乡村治理:提升人民当家作主能力
        1.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2. 民主决策议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3. 健全规章制度,努力建设法治乡村
    (四) 美丽乡村心灵:努力增强地方文化自信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特色文化
        2. 兴建文化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3. 注重乡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振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371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371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2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