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12:35
  长三角在地理空间上涵盖三省一市,占地广,经济总量大。一直以来,长三角所具备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企业政策优惠等优势吸引着国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向区域内涌入。根据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是围绕上海,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以26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周边城乡,逐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分工尚不明确,产业集聚形成园区的定位类似,同质化严重;且各地区之间竞争较大,争夺资源、要素等现象客观存在。通过重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利用资源、解决矛盾的必然选择,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发展带来的整体价值将基于空间格局布局的优化而持续放大。道路是清晰的,关键是如何走好,更好更高效?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展开分析,探究所选取代表城乡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化机制和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梳理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总结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发生耦合协调的作用机制。首先对长三角地区间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定位,发现当前长三角区域缺...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研究


研究框架图

三角区


第三章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研究23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图2)。以江苏省为例,2018年苏州地方GDP总值为18597.47亿元,而镇江地方GDP总值为4050亿元,绝对差距明显存在。从城乡看经济发展差距还在持续扩大中,仍以江苏省为例,由于城乡基础相差较远,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拉大的态势仍在继续。图3-12018年长三角区域地方GDP(亿元)Figure3-1LocalGDPintheYangtzeRiverDeltain2018(100millionyuan)表3-2代表年份中江苏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Table3-2PercapitadisposableincomeofurbanandruralresidentsinJiangsuProvinceintherepresentativeyears指标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45735915258906716257208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634675612098222733717347200城乡居民收入比1.891.882.302.462.292.26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差距(元)2177316568401320620916263553.2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动力因素3.2.1追求外部效益产业借助集聚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达到压缩成本费用的目的,强大的集聚力量会吸引园区外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新企业加入进来,产业在地区间集中起来,空间距离拉近,共享地区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并巩固规模经济,经营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产业集聚也方便了知识和技术溢出与传播,借助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与员工之间的交流,集聚地区内的中小企业可以优先习得本行业的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带动产业整体的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集群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时,企业之间也面临着同行业或相似行业企业施加的竞争压力,刺激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支

空间分布,弯曲度,路径长度,空间分布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c)(d)图4-2长三角27市LISA时间路径长度、弯曲度的空间分布Figure4-2SpatialdistributionoflengthandcurvatureofLISAtimepathin27citiesoftheYangtzeRiverDelta4.4.3LISA时空跃迁分析Moran散点图可以表示某一地域单元与邻域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地理空间关系,通过对比各地理单元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Moran散点图中的位置,能够测算出各城乡LISA坐标点的变动方向。将变动方向依照坐标轴的四个象限正好划分成4种类型:第一象限为HH高值集簇区,第二象限为LH低高中空区,第三象限是LL低值集簇区,第四象限是HL高低孤立区。第一、三象限表示正向的协同运动,第二、四象限表示负向的协同运动。根据计算结果借助GeoDa得出图4-3,在这四个年份中,长三角各城乡较多地分布在一、三象限内,即主要是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的状况,意味着长三角地域单元产业集聚更多地表现为正向协同增长态势,即H-H与L-L聚集的趋势,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象限内的点所代表的城市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改变,结合表4-3可以明显看出产业集聚变化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和安徽西南部。从1995-2018年,这23年间愈来愈多的地理单元不断地朝第一象限聚集(表4-3),这表明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趋势愈发突出,上海都市圈对周边城乡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劲,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也在快速崛起进程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J]. 刘汉初,樊杰,张海朋,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2)
[2]面向转型升级发展的开发区主导产业分布及其空间集聚研究[J]. 何则,杨宇,刘毅,金凤君.  地理研究. 2020(02)
[3]创新资源协同的空间关联与产业集聚[J]. 袁鹏,唐欣,罗娇霞,张亨溢.  统计与决策. 2020(02)
[4]长三角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承载力的耦合关系[J]. 陈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5]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 赵青霞,夏传信,施建军.  科技管理研究. 2019(24)
[6]时空分异视角下物流产业集聚特征演化及关联因素分析[J]. 董会忠,姚孟超.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7]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背景下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研究[J]. 王成韦,赵炳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21)
[8]资本流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赵冉冉,沈春苗.  经济问题探索. 2019(06)
[9]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 方敏,杨胜刚,周建军,雷雨亮.  中国软科学. 2019(05)
[10]中国区域发展空间的格局演变与新拓展[J]. 常瑞祥,安树伟.  区域经济评论. 2019(03)



本文编号:3403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403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