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空间网络化机制 ——以武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16:05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城乡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是国家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社会经济重大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使城市和乡村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共同建设、共同享受城乡发展成果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城乡建设路径的优先选择。目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城乡融合空间网络化发展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城乡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城乡融合现状如何?城乡融合目标如何实现?等问题尚未明确或达成共识。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城乡融合空间网络化模型,首先基于VIIRS/NPP夜间灯光数据表征城乡融合区实时要素配置及运行效率和效益,通过引力模型测度各城乡融合区间的空间关联,求取空间联系势能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识别城乡融合空间网络化影响因素并构建指标体系,通过Arcgis提取指标信息,最后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武汉市城乡融合区空间网络化状态进行评估、预测和提出优化策略。最终得出结论如下:(1)武汉市城乡融合区面积在2016-2018年间扩大了28.10%,小斑块区域逐渐整合,区域发展连续性增强,总体向西北方向扩展最为显著。(2)武...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30图4-12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Fig.4-1NPP/VIIRSnighttimelightdataofWuhanin2018图4-22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起伏度数据Fig.4-2FluctuantdegreeoflightintensityofWuhanin20184.1.2城乡融合区空间关联演变引力模型基于距离衰减原理,以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广泛应用于空间联系研究,其一般表达式为(刘继生等2000):(2)式(2)中,Fij为区域i与区域j的相互引力;K为引力常数,取值为1;Qi和Qj分别为区域i和区域j的质量;dij为两区域之间的距离;r为距离摩擦系数,即引力作用范围的尺度差异,主要受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线网的密度和质量以及区域范围内交通方式的组成和比例影响(顾朝林等2008)。根据张荆荆(2014)对r的界定,两邻接地区间具有可通行高速公路或国道时r值取2.25,否则取2.5;两非邻接地区间具有可通行高速公路或国道时r值取2.75,否则取3,考虑到武汉市城乡融合
空间量化分析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能够通过定量化指标用数据对空间形态特征直观呈现,为具体应用分析提供具体数据和理性支持。对空间的本体及其与系统空间元素的具体关系是空间句法的侧重点,操作中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帮助计算机识别现存的空间结构或者建筑体系,然后导入数据运行模型进行相应的量化分析,可分为凸空间分析、视线分析、轴线分析和线段分析四种。其中轴线分析能够对空间进行简化概括,据此绘出的轴线图是轴线分析的基本数据。目前已有辅助软件可自动生成轴线图,但大多不够稳定或结果粗糙,仍需要人工绘制。图4-3武汉市道路网络整合度Fig.4-3TheIntegrationDegreeofRoadNetworkinWuh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与措施研究[J]. 刘敏. 农业经济. 2020(03)
[2]乡村振兴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J]. 白如钰,黄江,杨育民. 农业经济. 2020(03)
[3]撤市改区视域下城乡融合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来自佛山市三水区的经验证据[J]. 葛章明,孔繁涛,张晶,刘继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1)
[4]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 唐琼. 湖湘论坛. 2020(02)
[5]农村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及其溢出效应分析[J]. 刘赛红,李朋朋. 经济问题. 2020(02)
[6]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J]. 王博雅,张车伟,蔡翼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7]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析——基于改进引力模型[J]. 刘晓萌,胡叶星寒,刘妮雅. 中国流通经济. 2020(02)
[8]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秦胜利,王艳华,苗长虹. 资源科学. 2020(01)
[9]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演进特征及协同关系研究——以中国省域中心城市为例[J]. 赵康杰,吴亚君.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2)
[10]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动力变革和路径优化研究[J]. 黎晓春,常敏. 治理研究. 2020(01)
博士论文
[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研究[D]. 范昊.山西财经大学 2018
[2]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 何玉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4
[3]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D]. 董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生态网络城市研究[D]. 刘理臣.兰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城市间相互作用对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D]. 张荆荆.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基于竞租理论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模型研究[D]. 陈海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模型选择中的交叉验证方法综述[D]. 范永东.山西大学 2013
[4]复杂城市系统分形结构及其发展模式[D]. 周金峰.天津大学 2007
[5]城市生态网络研究[D]. 王海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6566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华中农业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30图4-12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Fig.4-1NPP/VIIRSnighttimelightdataofWuhanin2018图4-22018年武汉市NPP/VIIRS夜间灯光起伏度数据Fig.4-2FluctuantdegreeoflightintensityofWuhanin20184.1.2城乡融合区空间关联演变引力模型基于距离衰减原理,以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广泛应用于空间联系研究,其一般表达式为(刘继生等2000):(2)式(2)中,Fij为区域i与区域j的相互引力;K为引力常数,取值为1;Qi和Qj分别为区域i和区域j的质量;dij为两区域之间的距离;r为距离摩擦系数,即引力作用范围的尺度差异,主要受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线网的密度和质量以及区域范围内交通方式的组成和比例影响(顾朝林等2008)。根据张荆荆(2014)对r的界定,两邻接地区间具有可通行高速公路或国道时r值取2.25,否则取2.5;两非邻接地区间具有可通行高速公路或国道时r值取2.75,否则取3,考虑到武汉市城乡融合
空间量化分析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能够通过定量化指标用数据对空间形态特征直观呈现,为具体应用分析提供具体数据和理性支持。对空间的本体及其与系统空间元素的具体关系是空间句法的侧重点,操作中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帮助计算机识别现存的空间结构或者建筑体系,然后导入数据运行模型进行相应的量化分析,可分为凸空间分析、视线分析、轴线分析和线段分析四种。其中轴线分析能够对空间进行简化概括,据此绘出的轴线图是轴线分析的基本数据。目前已有辅助软件可自动生成轴线图,但大多不够稳定或结果粗糙,仍需要人工绘制。图4-3武汉市道路网络整合度Fig.4-3TheIntegrationDegreeofRoadNetworkinWuha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与措施研究[J]. 刘敏. 农业经济. 2020(03)
[2]乡村振兴与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J]. 白如钰,黄江,杨育民. 农业经济. 2020(03)
[3]撤市改区视域下城乡融合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来自佛山市三水区的经验证据[J]. 葛章明,孔繁涛,张晶,刘继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11)
[4]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 唐琼. 湖湘论坛. 2020(02)
[5]农村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及其溢出效应分析[J]. 刘赛红,李朋朋. 经济问题. 2020(02)
[6]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J]. 王博雅,张车伟,蔡翼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7]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析——基于改进引力模型[J]. 刘晓萌,胡叶星寒,刘妮雅. 中国流通经济. 2020(02)
[8]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秦胜利,王艳华,苗长虹. 资源科学. 2020(01)
[9]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演进特征及协同关系研究——以中国省域中心城市为例[J]. 赵康杰,吴亚君.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2)
[10]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动力变革和路径优化研究[J]. 黎晓春,常敏. 治理研究. 2020(01)
博士论文
[1]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研究[D]. 范昊.山西财经大学 2018
[2]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 何玉霞.曲阜师范大学 2014
[3]网络化: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发展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D]. 董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生态网络城市研究[D]. 刘理臣.兰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城市间相互作用对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D]. 张荆荆.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基于竞租理论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化模型研究[D]. 陈海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模型选择中的交叉验证方法综述[D]. 范永东.山西大学 2013
[4]复杂城市系统分形结构及其发展模式[D]. 周金峰.天津大学 2007
[5]城市生态网络研究[D]. 王海珍.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6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6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