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利用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
王赛雪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商业性助学贷款对于补充政策性助学贷款、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自费政策的颁布会加重研究生的经济负担,除了借助于国家政策性助学贷款,还可以考虑商业性助学贷款。与政策性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有限和供给不足相比,商业性助学贷款凭借其灵活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由于商业性银行具有稳健运营的控制要求,而目前大学生、研究生有一定的诚信缺失,加之政策、利率等宏观条件的作用,在商业性助学贷款和研究生自费对接的过程中会出现风险,影响商业银行该业务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资金融通的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商业性助学贷款;研究生自费;违约风险 ;风险管理;日本模式;美国加拿大模式;诚信
一、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现实性分析
(一)商业性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优势
1、国家助学贷款只针对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少数学生,而商业性助学贷款在理论上可以针对所有有信誉保证的学生。
2、商业性助学贷款,针对不同信用程度的学生,最高限额为50万元,足以满足一般研究生在读期间所有费用。
3、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步骤十分繁琐,并且多在审核后的第二个学期才能够到达到申请人手中;而商业性助学贷款一般经过调查审核后即可发放。
(二)国家对商业性贷款的支持分析
我国在08年7月,由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性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此次发布的《办法》规定,在境内该等院校就读的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都是商业助学贷款的适用对象。体现了国家对商业性助学贷款的支持。
二、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风险研究
(一)风险的形成
研究生在毕业后,因离开校园,与学校和原商业银行的联系减少。同时我国目前关于贷款违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部分诚信意识淡薄的研究生极有可能在考虑违约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之后,选择铤而走险去违约,使得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不利于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风险因素
第一,商业性助学贷款到期之前,若研究生人群能力不足以还款,极易引发违约风险。
第二,因为商业性助学贷款发放人群范围大,银行逐笔追讨时,成本较高,极易引发损失。
第三,中长期的商业性助学贷款一经贷出,若不能得到逐年补偿,有可能给银行的现金存量造成影响,对正常业务的开展造成影响,造成银行的声誉风险。
三、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性助学贷款解决研究生自费问题的风险管理对策
1、我国应该健全关于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关于商业性助学贷款违约惩处的法规。
2、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并可以适当地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补贴。增强商业银行对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3、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的信用档案模式。将申请人在商业性助学贷款申请前后的违约行为记载到个人档案备案,这将与今后个人的就业、贷款等诸多经济问题密切相连。。
4、商业银行应该增设专门机构,类似日本的育英会。实行定责到人的机制,与借款研究生保持联系,与借款研究生的用人单位协调,进行专门催收,进而保证助学贷款的回收率。
5、商业银行可以将助学性贷款设计成金融产品,来适度转移商业银行的风险,实现助学性贷款的流动性。设计助学性贷款金融产品是具有创新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6、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防范未然,各高校可以增设诚信教育的课程,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信誉意识。
(二)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案例及商业性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借鉴
1、日本模式和美国加拿大模式
日本通过法律形式设立专门机构确保贷款的返还,颁布《日本育英会法》对助学贷款制定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了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
在美国加拿大模式中,政府分担了大部分的助学贷款风险。以“斯坦福贷学金“为例,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资金来源源自政府,由政府承担风险:另一种形式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并由各州教育担保机构代表政府进行担保,联邦政府进行再担保。
2、我国推广商业性助学贷款的借鉴
(1)良好的社会信用可以在道德方面有效的约束借款人的行为,以帮助银行及时收回款项。
(2)我国实行本金一次性还清的还款方式,而实行分期还款或延长还款年限可以缓解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已达到及时还款的目的。
(3)对于拖欠贷款的风险,日本育英会实行高效的追讨办法来降低拖欠率,逾期不偿还者,按照法定程序,查出其现居住地址或搬迁住址,取得联系后督促其偿还贷款,并有权剥夺其贷款优惠利息,,转变为全额偿贷。
参考文献
[1]周光辉.关于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1)
[2]吴跃平.中国寿险资金运用风险资金运用风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秦惠民.中美商业性助学贷款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许长青.高等教育投资战略:基本泰国原生贷款的案例分析[N].中国证券报,2011.3.21
[5]解红英.关于助学贷款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C].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3.18
本文编号:18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