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8:13
本文关键词:《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江藩(1761—1831),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人,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江藩治学宗汉学吴派,博览群经,著述颇丰,尤以《国朝汉学师承记》知名。论文拟对江藩的学术思想及《国朝汉学师承记》进行学术史的考察,力图给其人其书以客观的评价,进而加深理解乾嘉汉学。 论文的写作,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就指导思想而言。从整体上把握近三百年学术变迁的脉络是论文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近三百年是一个学术思潮变化纷繁的时代,学术思想的多向转换体现着学术本体发展的生命力。就整体趋势而论,晚明至清中叶的学风在理学清算为大背景下,逐渐走上弃“虚”蹈“实”的发展道路。将江藩的学术思想置此背景下,考察其汉学思想及《国朝汉学师承记》的具体学术问题,剖析其中蕴涵着的学风嬗变之端倪,是作者在论文中有所企及的。 其二:就写作思路而论。以一个怎样的逻辑层次对学术人物的思想予以探讨,进行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剖析,是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徐复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据问题》一文有言: “在治思想史中言考据,必然地向另外三个层面扩展。一是知人论世的层面。思想史的工作是把古人的思想,向今人后人作一种解释的工作……古人的思想必然与古人的品格、个性、家世、遭遇等有密切关系……古人思想的形成,必然与古人所遭遇的时代有密切关系。上面两种关系,总是纠缠在一起,把这种关系考据清楚,是解释工作的第一步……其次,是在历史中探求思想发展演变之迹的层面。不仅思想的内容都由发展演变而来,,内容表现的方式,有时也有发展演变之迹可考。只有能把握到这种发展演变,才能尽到思想史之所谓‘史’的责任,才能为每种思想作出公平正确地‘定位’……第三是以归纳方法从全书中抽出结论的层面,在此一层面中,首先须细读全书,这便把训诂、校勘、版本等问题概括在里面……仔细读完一部书,加以条理,加以分析,加以摘抄,加以前后贯通、左右比较……”。 论文的写作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路而展开的。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共分三个部分,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梳理江藩的生平经历与学术师承,力图达到知人论学。 第二部分:研究《国朝汉学师承记》相关的学术问题。从《师承记》的写作 时间、著述目的与编篡特点及史料采择的角度解读《师承记》的具体内容,从“黄、 顾问题”理解《师承记》的学术内涵;从版本及《续汉学师承记》问题评价《师 承记》的学术影响:从文情与史实分析《师承记》的写作手法:从《国朝经师经 义目录》对《师承记》思想内涵作进一步剖析。 第三部分:探讨江藩的学术思想。从江藩的汉宋学论、经今古文观、吴派皖 派学论等具体学术问题阐释江藩治学的核心理念—“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C092
【目录】:
- 引言9
- 一、 知人论学--江藩身世与学术渊源9-15
- 二、 《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15-33
- (一) 、 写作时间15-17
- (二) 、 著述目的与编篡特点17-18
- (三) 、 史料采择18-21
- (四) 、 黄、顾问题21-25
- (五) 、 学术影响25-29
- (六) 、 文情与史实29-31
- (七) 、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问题31-33
- 三、 江藩学术思想论33-42
- (一) 、 汉宋学论33-37
- (二) 、 经今古文观37-39
- (三) 、 吴派皖派学论39-42
- 结语42-44
- 附录一、 《汉学师承记》传主简表44-47
- 附录二、 江藩学术大事记47-49
- 附录三、 江藩学侣简表49-53
- 附录四、 参考文献和书目53-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三英;江藩和他的《国朝汉学师承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01期
2 王树民;江藩的学术思想及汉学与宋学之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国朝汉学师承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7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