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21世纪现代文明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变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面积也不断加大。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城市群的建设逐步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改变了各国间的竞争层次,由最初的城市竞争变化为城市群的竞争,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城市群代表了当地的综合实力,是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的空间缩影。了解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可以拓宽经济发展视野,更有效的掌握城市发展动向,构建新的空间布局,完善区域间的协调。城市群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也是集优发展的根本,在国际竞争中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加强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对我国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有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就是其中之一。京津冀城市群涵盖了整个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十一座城市(省会石家庄、旅游胜地张家口、承德、临海城市唐山、秦皇岛、以及临京的廊坊、保定、还有沧州、衡水、邯郸、邢台)。整个范围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拥有全国人口总人数的7.23%。与其它两个城市群“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地位都比较落后;另外,在集聚效益的影响下北京市、天津市的发展速度过快,周边城市发展缓慢,与北京和天津形成巨大落差,这种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就是京津冀城市群的行政管辖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相似、同质化竞争、资源流动不畅通,经济实体缺乏合作,这些都直接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要素的流通受阻、区域内经济发展缓慢、招商政策的严重倾斜等等。本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详细的介绍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是京津冀城市群理论,主要包括城市群概念、空间结构内涵、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与模式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三章是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研究,主要包括京津冀城市群涵盖地区、中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差异、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差距悬殊、缺乏主动性、环境污染严重;第四章是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分析,依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七大指标领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工业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环境水平、涉外竞争力、人口规模)中选择了11个指标,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质量”指标体系;选取两城市之间的铁路方式和公路方式所花费的时间以及这两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运送量权重构建“经济距离”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两个指标体系的引入,进一步修正了引力模型,并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淡化行政区划,构建“多区域、多节点”的空间结构;第五章是政策建议,本文共提出了六条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建议;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语,主要包括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不足以及展望。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18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研究背景11
- 2.研究意义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国外研究综述12-14
- 2.国内研究综述14-16
- (三)研究内容16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6-18
- 1.研究方法16-17
- 2.论文创新点17-18
- 二、京津冀城市群理论18-20
- (一)城市群概念18
- (二)空间结构内涵18-19
- (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与模式19
- (四)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9-20
- 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20-23
- (一)京津冀城市群涵盖地区20
- (二)中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20-21
- 1.综合实力的比较20
- 2.经济外向度和外资投资额比较20-21
- (三)京津冀城市群主要存在的问题21-23
- 1.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差异21
- 2.同质化竞争严重21
- 3.产业结构相似,缺乏深层次的分工与协作21
- 4.经济结构和产业水平差距悬殊21-22
- 5.缺乏主动性22
- 6.环境污染严重22-23
- 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分析23-38
- (一)引力模型理论23-24
- (二)引力模型理论修正24-35
- 1.“城市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24-31
- 2.“经济距离”指标的选取与构建31-35
-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引力作用分析35-36
- (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36-38
- 五、政策与建议38-40
- (一)加强联系、强化合作意识38
- (二)提高市场开放度,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38
- (三)完善产业链条38
- (四)向高层次的网络型方向发展38-39
- (五)打造立体交通网络39
- (六)治理污染,优化生态环境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5
- 后记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城市群的功能、结构及发展动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2 李宁;苗建军;;城市群空间拓展的四个一体化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士林;;城市群的全球化进程及中国经验[J];学术界;2012年06期
4 刘升学;;协同视角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群优化研究——以湖南省“3+5+6”城市群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袁维海;吴波;陶方林;;着力构建江淮城市群的对策建议[J];江淮论坛;2013年06期
6 李福柱;罗若愚;孙毅;;基于系统范式的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分析[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7 张小刚;;基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空间布局探析[J];学术交流;2011年08期
8 邬文艳;;呼包鄂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J];河套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孟祥林;;“三Q+三C”发展思路下的京东城市群构建对策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规模重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3 刘爱香;朱玉周;程家合;;不利天气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静;彭,
本文编号:296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9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