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5:26

  本文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及知识转型分不开的。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学为政本”的理念,晚清及民国学人借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现代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对中国传统知识系统按照西方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重组。在现代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冲击之下,辅之以弱势文化的自我心理认同,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移植现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更不可能以理性的态度、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去检验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 1949年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采取否定的态度,这使得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脱离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割断了联系;1978年后人文社会科学虽得以重建,但相对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依然缺乏必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土壤,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也陷入长期的模糊不清。 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制度,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的“学科分类制度”。近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建设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调整、学科基金资助、重点学科点设置、学科发展不平衡、学术评价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缺乏国际影响等等,追根溯源均可归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体系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期,亟需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国情和历史深度,指导中国现实发展,并具有世界学术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与独立研究。因此,重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本土化,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而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构无疑是出发点和先决条件。 本文采用语境分析方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变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剖析,从“民国学制改革”和“近代文献分类法演化”2个途径对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3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是如何产生以及被混淆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外主要的学科分类体系的设置情况,提出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发点应由政府、政治导向转变为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同时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的学科准入模式,重建中国古典学术体系。 本文所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应用性软科学这三大领域,并设计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把上述三大学科领域,在学科交叉或跨学科层面重新聚合起来,使之既保持与国外主流学科体系如CIP、ISCED、JACS基本一致,又兼顾到与台湾的学科分类体系以及文献分类法的衔接,以期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后,从微观的角度,选择图书馆学、情报学这一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具体学科进行个案研究,以期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本文的研究路径可以概括为: (1)在西方语境中去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话语体系。 (2)在中国语境中对西方学术体系进行剖析和反思,而后提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问题; (3)通过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与西方学术对应交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 相比于20世纪初的激烈的学术转型,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虽已不再有救亡图存的危险,但寻求发展和创新的紧迫感,以及世界的多元变化较之20世纪初更为剧烈。在新的环境下,对历史的梳理正是反思的前提,也是理论得以重新建构的先决条件。 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对于学科体系整体性的陈述却比较欠缺,而整体性陈述恰恰是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现实的框架性工具。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2个方面: 首先,本文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应用性软科学三分法,而后通过“通识”和“桥梁”教育,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层面聚合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通用框架。在理论层面,为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知识谱系,洞悉其构成,明晰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其研究范围,并预测学科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引领和指导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术评价和文献分类,乃至学术出版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其次,从“学术史”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关系及其内在理路;在研究方法上,摒弃了将学术史与社会史割裂开来的作法,而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问题同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相关联,从而能更清楚的认识学术发展的脉络,获得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
【关键词】:学科体系 学科分类 文献分类 人文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转型 学制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0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33
  • 1.1 问题领域的选择15-19
  • 1.2 选题意义19-20
  • 1.3 文献综述20-2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21-2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4-27
  • 1.4 概念界定27-29
  • 1.5 研究构想29-33
  • 1.5.1 分析视角29-30
  • 1.5.2 研究路径30
  • 1.5.3 研究方法30-31
  • 1.5.4 研究内容31-33
  •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根据33-45
  • 2.1 “学科”本质的涵义解析33-35
  • 2.2 学科分类的相关理论35-38
  • 2.3 人文学科的形成与特性38-40
  • 2.4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过程40-42
  • 2.5 “学科”的知识权力结构42-45
  • 第三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45-58
  • 3.1 以“七艺”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学术体系45-46
  • 3.2 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46-47
  • 3.3 西方主流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47-52
  • 3.4 西方主流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52-54
  • 3.5 其他的学科分类标准与系统54-55
  • 3.6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趋势55-58
  • 第四章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初建58-73
  • 4.1 中国传统学术的体系结构58-60
  • 4.1.1 六艺分科58-59
  • 4.1.2 四部分类59-60
  • 4.2 中国传统学术制度变迁的驱动力60-63
  • 4.2.1 佛教的传入60-61
  • 4.2.2 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61-63
  • 4.3 近代中国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63-66
  • 4.3.1 壬寅学制63-64
  • 4.3.2 癸卯学制64-65
  • 4.3.3 壬子癸丑学制65
  • 4.3.4 壬戌学制65-66
  • 4.4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出现66-68
  • 4.5 20世纪80年代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建68-69
  •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语境分析69-73
  • 第五章 中国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化及其经验启示73-87
  • 5.1 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化73-78
  • 5.1.1 对于经部的处理75-77
  • 5.1.2 对于史部的处理77-78
  • 5.1.3 对于子部与集部的处理78
  • 5.2 现行的文献分类标准与系统78-83
  • 5.2.1 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78-80
  • 5.2.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80-81
  • 5.2.3 《社会科学检索词表》81-83
  • 5.2.4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83
  • 5.3 我国文献分类学研究成果及其经验启示83-87
  • 5.3.1 知识组织理论研究成果84-85
  • 5.3.2 文献分类学提供的可借鉴经验85-87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重构87-131
  • 6.1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89-96
  • 6.1.1 现行主要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标准89-92
  • 6.1.2 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92-96
  • 6.2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的出发点96-101
  • 6.2.1 由政府主导转向学科主导97-98
  • 6.2.2 多元发展的学科准入模式98-100
  • 6.2.3 重建中国古典文明学术体系100-101
  • 6.3 重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原则101-104
  • 6.3.1 基层化原则101
  • 6.3.2 形式逻辑原则101-102
  • 6.3.3 变化发展原则102
  • 6.3.4 本土化原则与国际化原则102-103
  • 6.3.5 实用性原则103
  • 6.3.6 历史性原则103-104
  • 6.4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框架104-116
  • 6.4.1 人文学科群108-110
  • 6.4.2 社会科学学科群110-111
  • 6.4.3 应用软科学群111-112
  • 6.4.4 交叉/跨学科112-113
  • 6.4.5 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当代形态113-116
  • 6.5 实例分析:LIS学科体系的重构116-131
  • 6.5.1 国外对LIS学科的认识与观点117-119
  • 6.5.2 国内对于LIS学科体系的研究119-121
  • 6.5.3 LIS学科体系结构分析121-131
  •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实现与应用展望131-138
  • 7.1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现的制度保障131-133
  • 7.1.1 不成文制度的建设132
  • 7.1.2 成文制度的建设132-133
  • 7.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应用展望133-138
  • 7.2.1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育的影响133-135
  • 7.2.2 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映射与连接135-136
  • 7.2.3 基于学科分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136-138
  • 第八章 结语138-142
  • 8.1 结论138-140
  • 8.2 创新点与不足140-142
  • 文后引文及参考文献142-152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152-154
  • 致谢154-1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香菊;易灵杰;;京师大学堂分科监督:我国大学院长角色的萌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丹丹;森佩尔三个文本的形式原则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97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