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的识、心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古印度佛教的识、心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经搜集有关“识”(藏文:rnam shes;梵语:vij?ana)文化的第一手古印度哲学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汇集。从古印度佛教哲学庞大的理论体系中选择术语——“识”的认识观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识”文化的深邃内涵。同时,分析和探讨了“识”一词在古印度哲学范畴中所蕴藏的涵义、性质、功能等学术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五章:绪论以研究古印度佛教哲学中的分支学科——心类学说的重要性,阐明研究心类学说对佛教文化和人类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识”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成果。第一章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简述了佛教萌芽时期印度社会的状况,对佛教创建的初衷和佛教在古印度发展的过程做了简要的论述。另外,文章对“识”一词的内涵从音、意、类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第二章深刻地论述了四大古印度佛教哲学派系和三乘对“识”的性质、定义、解析等方面的不同观点。第三章论述了古印度佛教哲学对“识”的类别原理,并探讨它们的涵义,功能,特殊性等相关内容。第四章系统地论述了古印度佛教哲学中涉及显宗和密宗的典籍中对“识”的深浅之说及其人体脉络之间所依与被所依的关系、原理等。第五章从古印度佛教哲学术语——“识”及其性质的角度分析对人的心理修养的特殊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印度哲学 识 心 意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3-5
- 中文摘要5-7
- 目录7-11
- 正文11-122
- 参考文献122-127
- 附件127-1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静;;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看费里尼的电影之“梦”[J];今传媒;2011年01期
2 熊炎;孙翔雨;;人的自然倾向与产品设计安全的探讨[J];包装工程;2010年18期
3 潜铁宇;熊炎;;基于前意识的情趣化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10期
4 魏策策;魏玉芳;;俄狄浦斯母题的现代嬗变[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J];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03期
6 张帅;;心理史学概述[J];传承;2010年30期
7 连续;;叔本华意志论美学与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2年22期
8 梁绮婷;欧阳学认;朱雯;庄轰发;;《黄帝内经》释梦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融汇[J];光明中医;2013年09期
9 冯王玺;;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品梦幻背后的能指和所指之比较——以《仲夏夜之梦》与《牡丹亭》为例[J];大众文艺;2014年02期
10 王维维;;透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梦——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为理论基础[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俊;虚拟自我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芬;科尔伯格的“团体公正法”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闫倩;绘画中的潜意识[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高晶;鬼魅丹青[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岳海防;译者主体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体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吕婷;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的现代主义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琴;论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D];湘潭大学;2007年
8 蔡佳颖;在写作中自我疗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康娴;魔幻电影类型与美学特征探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王颖;超现实主义意境的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古印度佛教的识、心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