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21:00
本文关键词: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共性是人本质的延伸,是世界的固有属性。一方面,自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分化以来,公共性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维度。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活动深深地镌刻着公共性的烙印。另一个方面,自公共性问题产生以来,公共性所蕴含的人是实践主体的表征及其广泛的现实意义,使得公共性成为中西方学者共同讨论的重要话题。 本文对前人的公共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一,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从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提出的公共性概念进行分缕,揭示了他从经济领域入手并逐步上升到政治领域,最后直击人类本质回归的公共性问题之解决路径。其二,从葛兰西、阿伦特以及哈贝马斯三位学者关于公共性概念入手,对公共性的范畴做出了系统性的阐释。经过深入挖掘,认为公共性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维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它主要表现了一种“为我”到“为他”的价值理念的转化,并以此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经济层面,公共性表现为一种从公用到共有的变化;在社会文化层面,公共性所表现的是一种从共在到共和的发展;在政治层面,公共性表现为从共通到共识的进步。 然而,自现代社会建立以来,尤其是随着私人性的逐渐扩张,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冷漠、腐败现象的滋生、生态问题的凸显等一系列由于公共性缺失而导致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如何确立一种具有合理性的公共性社会价值、如何把公共性从自发状态变成自觉观念,已经成为当代人追求公共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运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自我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对比,全面地对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在证明其价值合理性的同时,试图探讨实现公共性社会价值的方法,将潜在的公共性意识内化为每个人的公共精神。认为重塑公共主体的公共精神、加强政府公权的约束与管制、增强对第三方监督体制的制约和规范是应对公共性社会价值缺失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公共性 价值 社会价值 公共性缺失 人的本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4
- 1.1.1 公共性研究由来已久10-12
- 1.1.2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命题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17-20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文章的创新点和难点18-20
- 第二章 公共性社会价值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0-35
- 2.1 公共性与社会价值的概念解释20-25
- 2.1.1 公共性内涵的多维解释20-23
- 2.1.2 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23-24
- 2.1.3 其他相关概念解析24-25
- 2.2 马克思对公共性的阐释25-29
- 2.2.1 马克思提出公共性的背景25-27
- 2.2.2 马克思关于公共性的概念27-29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公共性理论的阐释29-35
- 2.3.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29-30
- 2.3.2 阿伦特的古典公共领域理论30-32
- 2.3.3 哈贝马斯从批判到整合的公共交往领域32-35
- 第三章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缺失表现和根源35-42
- 3.1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缺失表现35-39
- 3.1.1 私人性的全面冲击35-37
- 3.1.2 公共权力的扩张37-38
- 3.1.3 人与自然公共层面失调38-39
- 3.2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缺失根源39-42
- 3.2.1 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冲突39-40
- 3.2.2 共同体内部异化矛盾40-41
- 3.2.3 非正常社会公权的异军突起41-42
- 第四章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评价42-48
- 4.1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认知42-44
- 4.1.1 以个人为主导的自我价值体系42-43
- 4.1.2 以公共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43-44
- 4.2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功能44-45
- 4.3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评价尺度及选择45-48
- 4.3.1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评价45
- 4.3.2 价值评价尺度45-46
- 4.3.3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尺度选择46-48
- 第五章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实现48-56
- 5.1 公共性的社会价值实现路径48-51
- 5.1.1 公共性社会价值实现的内容48-49
- 5.1.2 公共性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和条件49-51
- 5.2 解决公共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归复51-56
- 5.2.1 重塑公共主体的公共精神51-52
- 5.2.2 政府公权的约束与管制52-54
- 5.2.3 第三方监督体制的制约和规范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湛,王维国;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严炜,刘悦斋;平等合作与积极竞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3 刘圣中;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刘颖;韩秋红;;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的实在性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6 万俊人;公共哲学的空间[J];江海学刊;1998年03期
7 贺来;;公共生活与真理观的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8 贺来;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6期
9 袁祖社;“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刘建成;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J];教学与研究;2004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公共性的社会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3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