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乡村共同缔造路径探索——以广东河源中村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24 09:56
  当前乡村建设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一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难点。事实上,乡村建设离不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力量,如何挖掘不同主体的建设活力及其社会资源,以最终实现乡村有效振兴是此次研究的出发点。采用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结合的交叉学科视角,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广东河源市中村村为实验地,团队驻村进行深度社会调查,梳理其规划无序、集体意识缺乏、机制缺失的三方面困境。通过重新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分工职能,提出以乡村居民为自治核心,以城乡社会中的政府、乡村基层组织、规划设计团队、企业、社会组织为五大建设行动主体,构建五大主体社会网络关系,并落实到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建设项目中承担的作用与任务。经过跨学科的实践探索,至今中村村各主体共同缔造成效初显,各主体发挥不同作用,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乡村建设共同体,乡村振兴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乡村共同缔造路径探索——以广东河源中村村为例


中村村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公共服务,设施


调研发现,该村用作集体活动和文化交流的空间十分稀缺,全村仅1间10m2的阅览室、1处篮球场。现有设施在人性化设计上也不太重视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导致较低的设施使用率。该村有多版规划,存在“有规划未落实”的尴尬处境,村支书无奈道:“设计团队大多是走马观花,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也没能给出明确的方案。”然而,通过我们在现场收集到的问卷显示(108份有效问卷),村民对于村庄建设实质是有着极大诉求(图2)。正如挪威著名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所言,场所空间承载着场所精神,能够营造认同感,体现人与场所的互动关系[17]。该村场所空间和人性化设计的缺失往往不利于形塑良好氛围,且乡村规划的仓促、社会调查的不足、村民诉求的忽视……这都会使乡村无法很好地协调人居环境空间和社会人文空间,最后或将导致建设方案的“华而不实”,实施难度也可想而知。

模式图,模式图,利益主体,村民


基于中村村现状问题,通过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企业等群体的访谈,我们重新梳理其中的网络关系,总结出乡村建设主体完善后的五方利益主体的定位(图3),明确其分工职能,搭建起该村振兴的实施路径。3.1 重新定位五大主体角色地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J]. 韩俊.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03)
[2]设计下乡助力脱贫攻坚 共同缔造美丽宜居乡村[J]. 本刊.  城乡建设. 2019(03)
[3]重构乡村共同体: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J]. 刘祖云,张诚.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4)
[4]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 胡中应.  经济问题. 2018(05)
[5]参与式规划: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J]. 李郇,彭惠雯,黄耀福.  城市规划学刊. 2018 (01)
[6]“后乡村精英”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反思[J]. 李卓,郭占锋,左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7]“中央一号文件”涉农政策的演变与创新[J]. 原正军,冯开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 黄群.  贵州社会科学. 2009(07)
[9]区域规划与人居环境创造[J]. 吴良镛.  城市发展研究. 2005(04)
[10]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J]. 郭红,莫鑫.  四川建筑. 2004(05)

博士论文
[1]“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 金妍妍.中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社区营造理念下的乡村建设机制初探[D]. 周颖.重庆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42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42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