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控中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舆情文本的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6 10:57
[目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网络舆情迅速生成并快速发展,负面舆情容易成为民众的"迷魂汤"和社会的"分离器"。研究重大疫情防控中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可以为科学引导网络舆情提出优化策略。[方法/过程]选取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热搜信息,以及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平台推送信息。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借助NVivo11质性研究软件,对搜集的网络文本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和理论编码研究。[结果/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了以国家治理为上游,连同主体行为和防控举措为重心,价值取向和事实类范畴为衍生的网络舆情体系。网络舆情体系的参与各方由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中介和政府力量共同组成,网络舆情动态演变依次经历了潜伏、爆发、平稳及消散四个阶段。为了更加精准地引导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应将大数据定量计算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相结合,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鉴别与管控,提升网民科学素养与认知能力;加强国家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建设,打赢重大疫情防控舆论战。
【文章来源】:情报杂志. 2020,3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分类
1.2 重大网络舆情产生原因
1.3 重大网络舆情变化规律
1.4 重大网络舆情的影响
1.5 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
3 研究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3.2 轴心编码
3.3 理论编码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 研究发现
4.1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形成机制
4.1.1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各方参与机制
4.1.2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形成演变机制
4.2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4.2.1 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不足,易引发恶性舆论连锁反应
4.2.2 部分意见领袖行为失范,降低了网络舆情正向引导效能
4.2.3 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把控舆情走向力度有待加强
5 讨论与建议
5.1将大数据定量计算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相结合,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
5.2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鉴别与管控,提升网民科学素养与认知能力
5.3加强国家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建设,打赢重大疫情防控舆论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绪因素影响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 杨阳,王杰. 情报科学. 2020(03)
[2]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 李静,谢耘耕. 新闻界. 2020(02)
[3]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政务抖音研究——兼与政务微博的比较[J]. 姜景,王文韬. 情报杂志. 2020(01)
[4]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分析[J]. 刘继,李磊. 情报杂志. 2019(12)
[5]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 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1%[J]. 新闻世界. 2019(10)
[6]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预防研究——英国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 李丽华,韩思宁. 情报杂志. 2019(11)
[7]试论人工智能助力网络舆情沟通——基于社会建设的视角[J]. 庹继光,马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8)
[8]心理距离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张晓君,黄微,李瑞.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2)
[9]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J]. 吕静. 新闻爱好者. 2019(06)
[10]疏导网络舆情要关注民众利益诉求[J]. 梁炳辉. 人民论坛. 2019(11)
本文编号:3644489
【文章来源】:情报杂志. 2020,3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分类
1.2 重大网络舆情产生原因
1.3 重大网络舆情变化规律
1.4 重大网络舆情的影响
1.5 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
3 研究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3.2 轴心编码
3.3 理论编码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 研究发现
4.1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形成机制
4.1.1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各方参与机制
4.1.2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形成演变机制
4.2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4.2.1 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不足,易引发恶性舆论连锁反应
4.2.2 部分意见领袖行为失范,降低了网络舆情正向引导效能
4.2.3 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把控舆情走向力度有待加强
5 讨论与建议
5.1将大数据定量计算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相结合,掌握网络舆情引导主动权
5.2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鉴别与管控,提升网民科学素养与认知能力
5.3加强国家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建设,打赢重大疫情防控舆论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绪因素影响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J]. 杨阳,王杰. 情报科学. 2020(03)
[2]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 李静,谢耘耕. 新闻界. 2020(02)
[3]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政务抖音研究——兼与政务微博的比较[J]. 姜景,王文韬. 情报杂志. 2020(01)
[4]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智能预警机制分析[J]. 刘继,李磊. 情报杂志. 2019(12)
[5]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 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1%[J]. 新闻世界. 2019(10)
[6]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及预防研究——英国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 李丽华,韩思宁. 情报杂志. 2019(11)
[7]试论人工智能助力网络舆情沟通——基于社会建设的视角[J]. 庹继光,马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8)
[8]心理距离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张晓君,黄微,李瑞.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2)
[9]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J]. 吕静. 新闻爱好者. 2019(06)
[10]疏导网络舆情要关注民众利益诉求[J]. 梁炳辉. 人民论坛. 2019(11)
本文编号:3644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4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