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工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5 19:43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师”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更是道、礼、德的化身,而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乡村教师群体的状况已大不如前,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更是乡村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乡村小学教师90%都是本地人,城镇户口占比近75%,“城市人”教“农村人”现象明显,在职业倦怠方面,村小、教学点的老师相比乡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更易出现职业倦怠;男老师的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女老师,且在低成就感维度上表现明显;教龄在10年之内,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且教龄在21-30年的老师,职业倦怠尤为明显;初级职称的老师职业倦怠分数偏高;低收入的老师相比中高收入的老师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情感耗竭、高疏离感、低成就感这三个职业倦怠的维度中,职业倦怠在低成就感维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且成就感与疏离感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职业倦怠更深入地表现为高疏离感,工作量大、职务晋升渠道狭窄,收入低是导致低成就感与高疏离感的主要原因,高疏离感则易引起该群体的社会流动与角色失败。对于社会流动,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希望转行老师”所占的比例比“希望转校老师”...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及分析
1.3.3 实地访谈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1.4.2 关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1.4.3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特点
1.5 概念界定
1.6 理论依据
1.6.1 生态系统理论
1.6.2 增权理论
1.7 研究思路
1.8 资料及数据来源
第2章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
2.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人口特征情况描述
2.2 职业倦怠状况
2.3 倦怠明显的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
2.3.1 基于学校类型的倦怠情况分析
2.3.2 基于性别的倦怠情况分析
2.3.3 基于教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2.3.4 基于年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2.3.5 基于职称的倦怠情况分析
2.3.6 基于收入的倦怠情况分析
2.4 职业倦怠表现最为明显的维度:成就感
2.5 职业倦怠的进一步表现:疏离感
2.6 低成就感与高疏离感
第3章 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分析
3.1 数据统计下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3.2 成就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3.3 疏离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3.4 微观层面原因分析
3.4.1 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牵扯精力
3.4.2 工作量太大
3.4.3 职称晋升受阻
3.4.4 收入待遇差
3.4.5 交通不便,离家太远
3.5 宏观层面原因分析
3.5.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教师边缘化
3.5.2 农村儿童、妇女留守现象加重
3.5.3 社会声望、社会地位降低
3.5.4 向上流动困难
3.5.5 资源匮乏
第4章 乡村教师的逃离
4.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意愿描述
4.2 工作疏离感越高,流动意愿越强烈
4.3 逃离:社会流动与角色失败
4.3.1 社会流动
4.3.2 角色失败
第5章 社工介入对策分析
5.1 微观对策建议
5.1.1 进行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
5.1.2 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5.1.3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5.2 中观对策建议
5.2.1 公益组织提供技能培训与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5.2.2 培养良好的学校氛围
5.2.3 农村学校引入驻校社工
5.3 宏观对对策建议
5.3.1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5.3.2 合理优化职称评定制度
5.3.3 提高乡村学校教师配置比例,同时规范教师工作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89849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及分析
1.3.3 实地访谈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1.4.2 关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1.4.3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特点
1.5 概念界定
1.6 理论依据
1.6.1 生态系统理论
1.6.2 增权理论
1.7 研究思路
1.8 资料及数据来源
第2章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
2.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人口特征情况描述
2.2 职业倦怠状况
2.3 倦怠明显的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
2.3.1 基于学校类型的倦怠情况分析
2.3.2 基于性别的倦怠情况分析
2.3.3 基于教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2.3.4 基于年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2.3.5 基于职称的倦怠情况分析
2.3.6 基于收入的倦怠情况分析
2.4 职业倦怠表现最为明显的维度:成就感
2.5 职业倦怠的进一步表现:疏离感
2.6 低成就感与高疏离感
第3章 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分析
3.1 数据统计下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3.2 成就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3.3 疏离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3.4 微观层面原因分析
3.4.1 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牵扯精力
3.4.2 工作量太大
3.4.3 职称晋升受阻
3.4.4 收入待遇差
3.4.5 交通不便,离家太远
3.5 宏观层面原因分析
3.5.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教师边缘化
3.5.2 农村儿童、妇女留守现象加重
3.5.3 社会声望、社会地位降低
3.5.4 向上流动困难
3.5.5 资源匮乏
第4章 乡村教师的逃离
4.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意愿描述
4.2 工作疏离感越高,流动意愿越强烈
4.3 逃离:社会流动与角色失败
4.3.1 社会流动
4.3.2 角色失败
第5章 社工介入对策分析
5.1 微观对策建议
5.1.1 进行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
5.1.2 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5.1.3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5.2 中观对策建议
5.2.1 公益组织提供技能培训与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5.2.2 培养良好的学校氛围
5.2.3 农村学校引入驻校社工
5.3 宏观对对策建议
5.3.1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5.3.2 合理优化职称评定制度
5.3.3 提高乡村学校教师配置比例,同时规范教师工作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89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98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