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9:19

  本文关键词: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技术 互动 社会发展


【摘要】:网络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网络工具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正是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而大步的迈进了数字化时代。以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成为联结未来信息社会的纽带。人与人的沟通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互动。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鉴证了网络技术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无穷力量。 本文试图通过网络技术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作为研究的背景,认为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网络技术与社会不可能是相互独立、自主发展的,它们是一种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一对有机体。只有全面的分析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寻求出一条如何使网络技术有效服务与社会发展的技术发展道路。为了得到全面的分析结果,本文从网络技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到思想意识的变革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讨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将具体的网络事件从社会现实中分离出来,分别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现实领域分析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和意义。同时,针对这些网络事件探索出一条平衡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相融合的社会发展之路,提出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网络建设措施,从小的领域具体化出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性措施,重塑适合社会运行良性的文化体系,引导大众文化走向和谐轨迹,从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巩固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添砖加瓦,促进社会向稳定、和谐、健康的方向奋力前进。 本文的结构框架。首先讲述文章的研究问题和写作背景,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方面研究的理论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创新点和意义。在第一部分阐述文章所提到关键词汇的概念,以及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概念。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第二部分重点论述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五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技术的负面影响。第三部分从矛盾论角度和生产力角度分析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以上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第四部分提出解决措施和有效的建构安全、健康网络社会的合理措施,达到网络服务与社会的终极目的和长远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技术 互动 社会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N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6
  • 一、 相关概念解读16-21
  • (一) 网络技术的本质16-18
  • (二) 社会发展概念界定18-21
  • 二、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1-27
  • (一)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21-25
  • (二)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25-27
  • 三、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阐释27-33
  • (一)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27
  • (二) 社会发展对网络技术导向关系27-29
  • (三) 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推动关系29-33
  • 四、 网络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优化途径33-37
  • (一) 强化对信息筛选、甄别的意识33
  • (二) 重视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33-34
  • (三)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积极采取防范措施34
  • (四) 拓宽利益诉求的通道34-35
  • (五) 网络实名制将虚拟与现实结合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昌恩;;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和作用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学忠;张宇润;;技术社会风险的法律控制[J];科技与法律;2008年04期

3 冯永泰;网络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J];理论界;2005年06期

4 郑文宝;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J];理论探讨;2005年03期

5 路璐;李春生;;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辩证统一特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盛世豪;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解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02期

7 孙祯祥;;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517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17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