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也颁发了关于社区建设的各种法令,同时越来越重视社区建设、注重社区人才的培养。但是在现实中社区工作者要面对社会发展以及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要面对因经济发展而社区居民产生的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这使得社区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由此产生了职业倦怠,并且这种现象不断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本人尝试根据职业倦怠理论和管理学理论,通过对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信息,统计数据,找出原因,相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本人通过实证的调查研究,发现(1)奉化市社区工作者总体上还是处于低临界值的职业倦怠水平,但是职业倦怠维度中人格解体维度已经达到中临界值职业倦怠感水平,情绪耗竭和成就感降低维度接近中临界值职业倦怠水平。(2)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职业倦怠差异主要受工作年限、年龄、职务、性别、婚姻家庭等个人因素影响。(3)引起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感的因素还包括社区工作压力、工作福利待遇、社区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社区工作的晋升空间、社区工作环境、社区工作制度等社会与组织因素。根据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本人从三个层面给出建议:(1)在宏观层面上,国家要修订和完善城市社区组织法、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来缓解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倦怠。(2)在中观层面上,民政部门应通过创新培训机制、完善福利待遇、探索晋升制度,来干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倦怠。(3)在微观层面上,社区工作者自身要通过提升业务水平、塑造健康人格、合理调节情绪,来调节自身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社区 社区工作者 职业倦怠 成就感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0-11
- 1.2.1 研究内容11
- 1.2.2 研究方法11
- 1.3 核心概念界定11-14
- 1.3.1 社会工作者的定义11-12
- 1.3.2 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定义12-14
- 1.3.3 职业倦怠的定义14
- 1.4 理论框架14-19
- 1.4.1 职业倦怠理论及测量方法14-17
- 1.4.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7-18
- 1.4.3 双因素理论18
- 1.4.4 综合激励理论18-19
- 1.5 国内外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19-22
- 1.5.1 国外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综述19
- 1.5.2 国内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综述19-22
- 2 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设计22-25
- 2.1 奉化市社区工作者基本情况概述22
- 2.2 研究方法22-23
- 2.2.1 问卷调查22
- 2.2.2 深度访谈22-23
- 2.3 研究框架23-25
- 2.3.1 研究构思23
- 2.3.2 研究对象23-25
- 3 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分析25-39
- 3.1 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25-26
- 3.2 个人因素影响26-35
- 3.2.1 工作年限影响26-28
- 3.2.2 年龄因素影响28-29
- 3.2.3 职务因素29-30
- 3.2.4 性别因素影响30-31
- 3.2.5 婚姻家庭因素影响31-32
- 3.2.6 其他因素影响32-35
- 3.3 社会与组织因素影响35-37
- 3.3.1 工作压力因素影响35
- 3.3.2 福利待遇因素影响35-36
- 3.3.3 人际关系因素36
- 3.3.4 晋升空间因素影响36-37
- 3.3.5 工作环境因素影响37
- 3.3.6 工作制度因素影响37
- 3.4 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分析结果37-39
- 4 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干预与对策39-45
- 4.1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要引起重视39-40
- 4.1.1 修订和完善城市社区组织法39
- 4.1.2 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39-40
- 4.1.3 注重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40
- 4.2 从中观方面上民政部门要进行干预40-42
- 4.2.1 创新社区工作者培训机制40-41
- 4.2.2 完善福利待遇制度41-42
- 4.2.3 探索职务晋升制度42
- 4.3 从微观层面上社区工作者进行自我调适42-45
- 4.3.1 提升业务水平,,应对复杂问题42-43
- 4.3.2 塑造健康人格,增强抗压能力43
- 4.3.3 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43-45
- 5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其文;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方体跃;;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张秋菊;宋楠;;论初任外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S2期
4 何永珍;周颖;;论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曹蕊;;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王娜;高彩云;李亚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年01期
7 吕维智;;教师自我解脱职业倦怠的“四乐”法则[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年Z1期
8 邵利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9年02期
9 王倩茹;魏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3期
10 张永江;;浅谈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海庭;;山东省莱州市文泉学校 远离职业倦怠 塑造幸福社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C];2013年
2 朱永霞;李勤;;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外科创伤及灾难救治护理专科知识学术会议(神经科学组)论文集[C];2011年
3 樊召锋;俞国良;曾盼盼;;中小学教师竞争态度与职业倦怠的对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周燕;;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根源探究[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程科;陈秋燕;;震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惠娟;沈鉴清;刘斌;;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袁永军;冯晨静;王广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惠娟;沈鉴清;刘斌;;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 李冬梅 张冬 许雅南;学习倦怠由职业倦怠延伸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李瑾;职业倦怠悄然流行[N];工人日报;2007年
3 西丰县教师学校 贺百健 西丰县第一中学 王晓燕;如何有效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N];铁岭日报;2007年
4 樟树市临江初中 付小平;消除“职业倦怠” 变压力为动力[N];宜春日报;2007年
5 声宏;职业倦怠症成了都市“流行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薛惠娟;中小学教师成职业倦怠高发人群[N];河北日报;2009年
7 河西区恩德里小学 陈晓鸣;浅谈如何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明谊;以积极乐观态度消除职业倦怠[N];工人日报;2009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加强人文关怀 应对职业倦怠[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职业倦怠已成为职场流行病[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瑶;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表现与原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徐婷;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郑梦春;养老从业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社工介入[D];苏州大学;2015年
4 常璇;全科医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留职意愿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莹;乌鲁木齐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6 郭孟;宁波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况调查[D];辽宁医学院;2015年
7 王旭;奉化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孙铁;西安市一线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陶卓凡;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与干预[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肖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7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