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嬗变背景下寿仪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4:19
本文关键词:文化嬗变背景下寿仪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研究
【摘要】:寿诞礼仪是我国古老的特色礼仪之一,其中,寿乃五福之首,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寿仪代代相传,是一个仪式的过程。法国人类学家范·盖内普在《通过仪式》一书中将所有仪式概括为“个人生命转折仪式”,其中的“历年再现仪式”就包括了过生日和过新年等。充当人生礼仪重要组成部分的诞生礼和寿礼,都是人们生命仪式中的“通过礼仪”,表示从人生的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仪式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是特定涵义的象征。寿礼和诞生礼一样,都是对生辰的纪念和祝福。由于作寿的年龄、作寿时间、地点的选择和安排上因地而异,所以寿仪所反映和展示的是当地民众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论文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来分析寿仪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功能。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的田野民族志的描述。笔者先后在向荣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作寿情况和21世纪初向荣村的作寿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向荣村的作寿过程依照传统进行,作寿过程非常讲究,从作寿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寿当天和作寿的结束无不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寿文化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拉人送礼”。整个寿仪过程表现了老人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以及村中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到了21世纪,寿仪过程有了新的变化。请戏班来唱戏、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体现西方文化的蛋糕都出现在了作寿的过程中。此时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寿仪的举行也体现了人们在经济上的考虑,人际互动也不如过去频繁。 第二部分是对民族志的分析,试图通过分析反映两个不同年代的寿仪的功能,研究两个寿仪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探讨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寿星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寿仪的内容、形式与寿仪来源上也存在很大的变化。寿仪过程中的象征符号主要有寿星、寿桃、寿糕、寿烛、中堂、寿联寿材、寿粑以及寿柱,它们共同组成了寿仪过程中的象征体系。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们有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有的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寿仪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交往、增强家庭的社会影响力和思想教化三个方面。通过送礼,寿仪加强了人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通过寿仪的举办,寿仪加强了作寿家庭在地方的影响力;寿仪还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并且联结了几代人的感情,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导致寿仪过程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变迁、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文化变迁的速度取决于接触的两种文化的开放程度,比较保守的传统文化在变迁过程中因传统势力的影响导致变迁速度较慢,仍然固守其习俗;现代人作寿过程中会较多地考虑作寿带来的经济利益,包含了很大的功利性因素,个体心理的这种变化是与当然社会的变化相一致的;社会发展会导致作寿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事物和现象。 同时,本文笔者通过主位(emic)和客位(etic)的双重视角和深度访问的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的向荣村的两户家庭的作寿仪式进行深描和比较,并尝试对作寿仪式中所具有的各象征符号的内涵进行解释。笔者还对两个时间段的作寿习俗的功能和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总结了农村文化习俗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
【关键词】:文化嬗变 寿仪 原因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6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寿仪研究的民族志16-34
- 一、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基本情况介绍16-17
- 二、安庆怀宁向荣村关于送礼习俗的简介17-18
- 三、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作寿习俗的民族志描述18-32
- 小结32-34
- 第三章 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寿仪变迁的文化解析34-49
- 一、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文化嬗变下作寿主体的变迁34-37
- 小结37
- 二、安庆怀宁地区文化嬗变下寿仪的象征符号意义37-42
- 小结42
- 三、安庆市怀宁县向荣村地区文化嬗变下寿仪的文化功能42-46
- 四、安庆怀宁地区文化嬗变下作寿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笑非;稼轩祝寿词简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刘汉杰;;寿星与寿文化[J];百科知识;2007年03期
3 贺慧宇;略论宋代寿词的历史流程[J];船山学刊;1999年01期
4 李子诚;;试论宋代祝寿词中的生命主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台湾的民间祝寿习俗[J];报刊荟萃;2006年10期
6 陈宁欣;民国时期的南京寿俗[J];江苏地方志;2001年04期
7 李扬;生命与才情的咏叹——宋代寿词创作的审美描述[J];名作欣赏;1995年06期
8 展华;台湾的祝寿敬老之风[J];两岸关系;2004年11期
9 南德庆;;青海乐都地区汉族寿礼习俗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红霞;论南宋寿词的分型及特征——兼论祝寿文学的历史演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594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9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