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2003-2011年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9:33

  本文关键词:2003-2011年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未成年人 犯罪 变化态势 主体 主观 客观 特征 总结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少年司法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未成年人犯罪是与环境污染、吸毒并列的三大社会公害,还因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目前,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几乎没有对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系统研究。那么,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现状是怎么样呢?呈现出什么地域特征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对构建有针对性的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防控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通过收集、分析涪陵区2003至2011年的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相关数据,初步归纳了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总体状况和区域特点,并反思了当前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特点和趋势的通行观点,以求对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预防有所裨益。 本调研报告一共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变化态势及原因分析。首先,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期间涪陵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数量、犯罪率、其所占同期侵财犯罪比例的变化态势。其次,将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状况与当前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流行观点进行比较,并试图解释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试图从立法规定、司法政策等方面探寻导致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及对“严打”进行了反思。 第二部分:主体特征。首先,从年龄、性别、身份和前科的角度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涪陵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主体特征。其次,分析了不能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最后,立足于涪陵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所表现出的性别、身份和前科特征,对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防控提出几点建议。 第三部分:主观心理特征。首先,从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主观罪过方面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涪陵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主观心理特征。其次,立足于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所表现出的主观心理特征,提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防控必须要坚持“教育保护为主,惩罚矫治为辅”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四部分:客观特征。首先,从犯罪时间、犯罪行为、犯罪地点和犯罪组织形式方面析了2003年至2011年涪陵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客观特征。其次,分析了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以共同犯罪为主的原因。最后,立足于该地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客观特征,提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防控应当加强情境预防的力度和实行宵禁制度。 第五部分:总结。首先,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可避免性、被决定性强和犯罪原因的复杂性角度,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必须建立长效的防控机制。其次,,结合涪陵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特点,就建立该地区预防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的长效机制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变化态势 主体 主观 客观 特征 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5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 总体变化态势分析11-15
  • (一) 犯罪数量变化情况11
  • (二) 犯罪率变化情况11-12
  • (三) 占同期侵财犯罪的比例变化情况12-13
  • (四) 小结与反思13-15
  • 二、 主体特征分析15-27
  • (一) 年龄特征15-16
  • (二) 性别特征16-17
  • (三) 身份特征17-19
  • (四) 前科特征19-22
  • (五) 小结与反思22-27
  • 三、 主观心理特征分析27-34
  • (一) 犯罪动机的特殊性27-30
  • (二) 犯罪目的的特殊性30-31
  • (三) 主观罪过的特殊性31-33
  • (四) 小结与反思33-34
  • 四、 客观特征分析34-52
  • (一) 时间特征34-37
  • (二) 行为特征37-43
  • (三) 地点特征43-46
  • (四) 组织特征46-49
  • (五) 小结与反思49-52
  • 五、 总结52-56
  • (一) 建立长效的社会防控机制53-54
  • (二) 完善刑事禁止令制度54-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志泉;;矫正社会化的国外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9期



本文编号:603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03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