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遗传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07 18:29
本文关键词:社会遗传初探
【摘要】:同自然界的其它物种一样,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最初只是一个生物遗传过程。人类特有的生物基因,即其自然的程序或结构,,通过胚胎细胞遗传下去,世世代代实现着生物遗传的繁衍生息。随着个体的成长,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关系领域,参与社会生活,掌握社会程序,这种社会程序是人作为生物的遗传基因所没有的,只能通过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来获得。人们学习和掌握大量历史积累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程序在每个人、每个世代那里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人类的这种社会程序的世代相传,颇似生物自然程序的遗传,即本文所说的社会遗传。 生物遗传是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的自然前提,社会遗传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的文化遗传,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社会特征不是由人的生物基因决定的,而是在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类每个世代创造性地接受以往历史世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社会遗传就作为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社会程序内涵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 本文从生物遗传出发,引出了社会遗传的概念、两个维度、二重性和媒介,系统分析了社会遗传横向和纵向两种运行机制,对实现社会遗传的途径——教育进行了分层次的深入解读,以期通过对社会遗传问题的研究,说明历史进化和社会遗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示推动社会遗传的动力因素及对社会遗传问题开展研究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社会遗传 生物遗传 社会发展 文化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引言7-9
- 一、 历史进化的谜底:社会遗传9-13
- (一) 生物遗传与社会遗传9-10
- 1. 生物遗传9
- 2. 社会遗传9-10
- (二) 社会遗传的两个维度10-11
- 1. 狭义的社会遗传10
- 2. 广义的社会遗传10-11
- (三) 社会遗传的二重性11-12
- 1. 积极进步的社会遗传11
- 2. 腐朽落后的社会遗传11-12
- (四) 社会遗传的媒介12-13
- 1. 劳动工具12
- 2. 语言文字12-13
- 二、 社会遗传的运行机制13-19
- (一) 社会遗传的纵向机制13-15
- 1. 纵向社会遗传的含义13
- 2.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遗传13-14
- 3. 纵向社会遗传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4-15
- (二) 社会遗传的横向机制15-17
- 1. 横向社会遗传的含义15
- 2. 横向社会遗传的视域15-16
- 3. 横向社会遗传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6-17
- (三) 决定社会遗传选择机制的主要因素17-19
- 1.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7
- 2. 社会价值取向17
- 3. 社会个体的主观意识17-19
- 三、 实现社会遗传的途径:教育19-25
- (一)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遗传方式19-21
- 1. 人类教育的起源19
- 2. 人类教育的发展19-20
- 3. 现代教育的创新20-21
- (二) 教育是人类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1-23
- 1.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1
- 2.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1-22
- 3.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23
- (三) 教育承载社会遗传的价值取向23-25
- 1. 教育引导时代精神23
- 2.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失落23
- 3.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价值教育23-25
- 结语25-26
- 参考文献26-27
- 致谢27-2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恩祥;;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价值观变革[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2 麻艳香;蔡中宏;;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程志宏;;教育: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遗传方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杨鲜兰;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刘祖云;社会转型: 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吴波;;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丁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吴二持;社会转型期价值失落的两面性与教育的引导作用[J];教育导刊;1996年01期
9 张耀灿,周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人本意蕴[J];理论探讨;2005年02期
10 刘福森,张静;历史进化的谜底:社会遗传[J];理论探讨;1995年06期
本文编号:636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