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7 21:33

  本文关键词:论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非正式群体 青少年社会化 影响


【摘要】: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中,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对象,它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确立以及社会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同时还要重视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的教育中,对其认识的程度还不够,片面的看到其消极作用,偏重于研究消极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问题,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发展,特别是对其成员社会化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学校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一种隐性的亚文化形式存在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正确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它的潜在力量;而对于那些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也要耐心的引导。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其社会化中的积极因素,使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本文分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非正式群体以及社会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阐述了非正式群体是成员真正的社会化场所。 其次,通过分析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指出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化的角度阐述了非正式群体对青少年成员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最后,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化功能,教育工作中要从思想要正确认识和尊重非正式群体,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正确引导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促进它的社会化功能。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青少年社会化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5
【目录】:
  • 目录4-6
  •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12 研究的主要思路11
  • 1.3 研究方法11
  • 1.4 文献综述11-13
  • 1.5 相关概念界定13-18
  • 1.5.1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13-14
  • 1.5.2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14
  • 1.5.3 人的社会化14-18
  • 第二章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基础18-24
  • 2.1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性18-21
  • 2.1.1 从历史上看,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18-19
  • 2.1.2 从形成上看,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19-21
  • 2.2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是具有归属感的世界21-22
  • 2.3.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具有鲜明的生活内涵,是青少年真正的社会化场所22-24
  • 第三章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影响24-38
  • 3.1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机制24-28
  • 3.1.1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24-26
  • 3.1.2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特点26-28
  • 3.2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积极影响28-36
  • 3.2.1 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价值观念28-30
  • 3.2.2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30-31
  • 3.2.3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31-36
  • 3.3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消极影响36-38
  • 3.3.1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情感化倾向影响成员思想品德发展36
  • 3.3.2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中成员的不利地位易引发群体成员心理疾病36-37
  • 3.3.3 青少年群体不良亚文化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37-38
  • 第四章 发挥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化功能38-44
  • 4.1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8-39
  • 4.2 积极引导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充分发挥社会化的功能39-44
  • 4.2.1 营造良好的氛围,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9
  • 4.2.2 加强沟通,促进群体间交流与合作39-40
  • 4.2.3 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转化领袖人物40-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雪;;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2 魏彦红;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必要性[J];衡水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3 李文芬;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4 许志强;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导刊;1996年10期

5 张健,孙叙宝;关于中学生友伴群体的调查[J];教育科学;1989年02期

6 金盛华;当代少年社会化的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04期

7 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8 陈建国;;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作用[J];考试周刊;2008年34期

9 李太平;学生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姚本先;何军;;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J];青年研究;199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志琼;论非正式群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36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6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