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流动就业者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排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0:22

  本文关键词:流动就业者的生存状况与社会排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就业者 生存状况 社会排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经济结构也由“单一经济体制”向“多元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新事物及新社会群体不断地出现,,填补了空白,活跃了市场,满足公众的需要。流动就业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就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孕育而生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流动就业者的出现活跃了市场经济,方便了市民,同时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给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契机。但流动就业者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和环境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社会排斥。由于自身学历较低且缺乏劳动技能,处于市场体制外的流动就业者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逐渐沦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倡导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改善流动就业者群体的生存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以流动就业者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以质性研究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流动就业者基本生存状况、就业状况、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精神和文化生活状况、政治参与状况及社会保障状况的描述分析,探讨流动就业者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社会排斥,并从制度层面、社区层面及个人层面分析多重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继而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及个人四个层面提出改善流动就业者生存状况的可行性建议,以提高流动就业者的生活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就业者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多问题:流动就业者受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少;流动就业者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流动性强,没有晋升的机会,只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等。研究还发现:(1)流动就业者在就业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排斥。流动就业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少,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技能缺乏,不能达到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从而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更容易被淘汰并遭到就业市场的排斥,只能进入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就业不稳定且福利差的二级劳动力市场。(2)流动就业者由于户籍性质、工作性质、社会偏见或习俗等因素的原因,以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遭到破坏,新的社会网络关系难以维持,而且难以从政府、社区组织、企业等正式社会网络中获得支持,而在城市中与邻居、以往同事、朋友的交往人数和交往频率减少,在遇到苦难时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3)流动就业者虽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及对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市民存在差异。(4)外来流动就业者从不参与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正式组织,也没有合法的利益代表,缺乏利益表达的渠道和途径,不能行使自身的话语权,成为“政治边缘人”。流动就业者很难融入到社区之中。因此,改善流动就业者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流动就业者 生存状况 社会排斥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D669.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文献回顾13-18
  • 1.2.1 国外对社会排斥的研究13-15
  • 1.2.2 国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15-18
  • 1.2.3 流动就业者的相关研究18
  • 1.3 研究设计18-23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3
  • 1.4 相关概念界定23-25
  • 1.4.1 流动人口23
  • 1.4.2 非正规就业23
  • 1.4.3 流动就业者23-25
  • 1.4.4 社会排斥理论25
  • 1.4.5 生存状况25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25-28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25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25-28
  • 第二章 流动就业者的生存状况28-44
  • 2.1 基本生存状况28-31
  • 2.1.1 衣着状况28-29
  • 2.1.2 饮食状况29
  • 2.1.3 居住状况29-30
  • 2.1.4 出行状况30-31
  • 2.1.5 就医状况31
  • 2.2 就业状况31-35
  • 2.2.1 职业的选择与技能限制状况31-33
  • 2.2.2 工作环境状况33
  • 2.2.3 工作流动状况33-34
  • 2.2.4 工作时间状况34-35
  • 2.3 经济状况35-37
  • 2.3.1 流动就业者的收入状况35-36
  • 2.3.2 流动就业者的消费支出状况36-37
  • 2.4 社会交往状况37-38
  • 2.5 精神和文化生活状况38-39
  • 2.6 政治参与状况39-40
  • 2.7 社会保障状况40-42
  • 2.8 小结42-44
  • 第三章 流动就业者社会排斥分析44-52
  • 3.1 就业排斥44-45
  • 3.2 社会关系排斥45-48
  • 3.2.1 正式社会网络关系的排斥45-46
  • 3.2.2 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的排斥46-48
  • 3.3 文化观念排斥48
  • 3.4 政治参与中的排斥48-52
  • 第四章 流动就业者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分析52-60
  • 4.1 制度层面52-56
  • 4.1.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阻碍52-53
  • 4.1.2 二元劳动力市场及相关制度的限制53-54
  • 4.1.3 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54-55
  • 4.1.4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55-56
  • 4.2 社区层面56-57
  • 4.2.1 流动就业者给社区居民带来不良影响56-57
  • 4.2.2 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57
  • 4.3 个人层面57-60
  • 4.3.1 受教育程度低57-58
  • 4.3.2 职业技能缺乏58
  • 4.3.3 社会网络薄弱58
  • 4.3.4 个人心理因素58-60
  • 第五章 消除社会排斥,改善流动就业者生存状况的对策建议60-66
  • 5.1 政府层面60-61
  • 5.1.1 加强立法,完善相关制度60-61
  • 5.1.2 加强对流动就业者的管理61
  • 5.2 社区层面61-62
  • 5.2.1 整合社区资源61-62
  • 5.2.2 开展文化活动,融洽邻里关系62
  • 5.2.3 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归属感62
  • 5.3 社会组织62-63
  • 5.3.1 完善组织职能63
  • 5.3.2 健全利益表达机制63
  • 5.4 个人层面63-66
  • 5.4.1 加强自主学习,提高适应能力63-64
  • 5.4.2 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竞争能力64-66
  • 第六章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 附录 A74-76
  • 附录 B 访谈提纲和观察记录76-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飞;;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8年05期

2 胡滨;;对未成年人归正群体回归社会中的社会排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1期

3 冯倩;;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4 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5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6 王隆文;;社会排斥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的调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陈凤兰;徐延辉;;社会排斥与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以福建省东宅村为个案[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龚晓洁;徐德印;;流动就业者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胡世慧;;社会排斥下的流动人口管理[J];商业经济;2008年11期



本文编号:69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9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3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