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群体身份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2 23:18

  本文关键词:群体身份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身份 内群体 外群体 不公平


【摘要】:经济学家最初提出“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是绝对理性的,个体会最大化的追求自己利益。但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公平,公平最主要关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比较,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单向分配资源时不偏袒任何一方。人们在行为决策时为了追求公平,有的时候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公平行为会受个性特征、情境因素等的影响,如博弈双方的权利、讨价还价的效价、情绪、竞争、参照、社会关系等。其中,社会关系对公平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距离表现出来。社会距离越近分配资源的时候就会越公平,如对朋友的资源分配比对陌生人的资源分配更偏向公平;同时,社会距离越近越难以接受不公平行为,较之陌生人违反社会公平的行为,个体对朋友违反社会公平的行为有更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在博弈游戏中,相对于提议者为电脑,当提议者为真实的人时,个体对违反社会公平的行为拒绝率更高。这些都是在个体层面上取得的研究成果,而在群体层面上,社会距离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是否与个体层面一样,目前还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群体身份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能够体现为社会距离,拥有相同群体身份的个体间社会距离更近,即个体与内群体成员的社会距离比与外群体成员的社会距离更近。在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塑造了群体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偏好。如相比外群体成员,人们更愿意与内群体成员分享成果、共同承担消极结果,对内群体成员的情绪共情能力显著高于对外群体成员的共情能力,在内群体成员中有更多的合作、互惠行为,更容易交易达成协议,更注重个体间的公平。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期望相互合作、互惠、公平以促进群体目标完成。前人对公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与群体环境中公平偏好的直接表现,如对内群体成员的公平行为显著多于对外群体成员的公平行为,而本研究主要探索公平偏好的另一个体现-不公平厌恶,即探究群体身份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违反群体公平规则会威胁到个体的群体认同,内群体成员会着力修复受损的群体认同,个体会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外群体厌恶,以修复受损的群体认同。个体表现出强烈保护内群体的情绪和行为,减少逃离内群体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遵循群体规范,增加群体内的合作、互惠,从而使内群体成员倾向于热爱自己的群体;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情绪和行为,以体现内群体优势,以恢复认知平衡。因而本研究推测相对于外群体成员的行为,对内群体成员的行为有更少的不公平厌恶感,因而对内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外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简而言之,本研究认为群体身份会影响对不公平行为的回应,对社会距离近的内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接受程度更高。本研究通过标准的最后通牒游戏范式(The Ultimatum Game,UG)探究群体身份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实验一实验采用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2(提议者群体身份:内群体、外群体)×5(公平程度:极度不公平、不公平、一般不公平、轻微不公平、公平);因变量是回应行为(指标:UG的接受率),探索在奖励领域对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作为提议者的不公平行为,回应者的接受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一的最后通牒游戏是两人将对10元钱进行分配,由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方案,而回应者有权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如果接受,则资金按照该方案进行分配;如果拒绝则双方都得不到任何金钱。被试在每次看提议者的分配方案之前,会告知被试该单次最后通牒游戏的组合队员是来自哪个组。在看完提议方案之后,如果接受就按“F”键,如果拒绝就按“J”键。实验过程中还测量了被试的群体认同程度与信任程度。结果表明,随着不公平程度越高,个体对不公平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下降;且个体对来自内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外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而对内群体成员、外群体成员的公平行为接受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公平承担债务像共享奖励一样,也是社会公正重要因素,因而实验二采用改编后标准UG范式,采用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索在债务领域,个体对内外群体成员不公平行为的接受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二中被试的最后通牒任务是,两人将对10份问卷的任务进行分配,每份问卷约需5分钟完成。由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方案,而回应者有权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如果接受,则任务按照该方案进行分配;如果拒绝则双方都需要完成总量,即各自完成10份问卷。对事件的评价会直接影响行为决定,实验二还测量了对不公平行为的满意度评价,探究群体环境中满意度评价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债务领域同奖励领域一样,个体对内群体成员的不公平行为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外群体成员不公平行为的接受程度;且研究二结果显示对不公平行为的满意度评价在公平程度对回应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两给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群体层面上社会距离越近,对违反社会公平的行为的容忍程度越高。即无论是在奖励领域还是债务领域,相对于外群体成员违反社会公平行为,对内群体成员违反社会公平行为的厌恶感低,满意度评价更积极,接受程度更高,且满意度在不公平行为程度对回应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群体身份 内群体 外群体 不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8
  • 1.1 群体身份10-12
  • 1.1.1 群体身份的简述10
  • 1.1.2 群体身份的影响10-12
  • 1.1.3 群体认同威胁12
  • 1.2 公平12-16
  • 1.2.1 公平的简述12-13
  • 1.2.2 公平相关理论13
  • 1.2.3 公平的影响因素13-15
  • 1.2.4 公平研究范式15-16
  • 1.3 群体身份与公平关系16-18
  • 2 研究概述18-20
  • 2.1 问题提出18-19
  • 2.2 实验构想19
  • 2.3 研究意义19-20
  • 3 实验一20-25
  • 3.1 实验目的20
  • 3.2 方法20
  • 3.2.1 被试20
  • 3.2.2 实验设计20
  • 3.3 材料20-21
  • 3.4 实验程序21-22
  • 3.5 结果分析22-23
  • 3.5.1 操作检查22
  • 3.5.2 回应行为结果分检验22-23
  • 3.6 讨论23-25
  • 4 实验二25-31
  • 4.1 实验目的25
  • 4.2 实验方法25
  • 4.2.1 被试25
  • 4.2.2 实验设计25
  • 4.3 实验材料25-26
  • 4.4 实验程序26
  • 4.5 结果分析26-29
  • 4.5.1 操作检查26
  • 4.5.2 回应行为结果检验26-27
  • 4.5.3 期望结果分析27
  • 4.5.4 公平程度对回应行为的影响--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分析27-29
  • 4.6 讨论29-31
  • 5 总讨论31-35
  • 5.1 讨论31-34
  • 5.2 以后研究方向34-35
  • 6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1
  • 附录41-42
  • 致谢42-43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自豪感与内群体偏好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2 唐艳超;吴明证;徐利平;;大学生内隐性别认同、自尊与性别内群体偏差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3 杨红升;黄希庭;;社会分类与面孔识别的内群体偏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辛素飞;辛自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5 廉思;;“蚁族”身份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6 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年01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上杰;单雯;;变化的成败反馈与组内合作对团体自尊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佐斌;江汶;;面部表情和加工方式对内群体面孔记忆偏爱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胡发稳;王沛;李昌庆;李丽菊;;内群体偏向:内隐和外显效应[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许红建;佐斌;;内群认同、群际归因和内群体偏爱的关系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秦安兰;吴继霞;;诚信自我偏好与内群体偏好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伍麟;风险社会的信任危机[N];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翟学伟;农民工求职:何以会有“杀熟”现象?[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冬梅;临时团队中内群体偏爱对信任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党健宁;不同来源自尊威胁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云;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内群体偏向的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瀚月;群体身份对不公平行为回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5 刘华;社会认同和内群体偏私的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苏金龙;“我”与求偶动机对性别内群体偏爱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贾艳杰;自尊对自我增强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任冰洁;基于内群体积极评价指标:道德评价重要性的验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磊;死亡提醒对内群体内隐偏好的影响:不同特质共情者的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任淑红;内外群体情景中信息类型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1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81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