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考证”行动的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22:11
本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考证”行动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了攻坚阶段,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社会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与政府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缓解,但是依然严峻。有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高学历高工作技能都使得大学生们在毕业时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大人才环境下,考证、培训风潮应运而生 本文运用理性选择理论,2013年9-10月之问通过U大学229名在校大学的问卷调查和15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探讨这一群体选择“考证”的原因,并阐述其行动带来的的后果,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考证行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回顾了研究现状并进行文献述评、阐述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其次将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特征进行简要的归纳;再次,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别阐释了资源控制、利益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对其行动的作用;最后则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的“考证”行动给行动者自身及其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提出意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考证”的大学生存在着职业规划不清晰的特征;(2)在高校大学的“考证”行动中,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资源稀缺程度对其行动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他们尽可能通过考证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实现其行动目标;(3)在高校大学生的“考证”行动中,利益是其行动的驱动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利益导向不同而选择“有业不就”;(4)社会价值观念(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要求)对高校大学生的“考证”行动有重要影响;(5)“考证”行动实现了行动者的目的,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可能会造成证书泛滥,教育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考证 行动 资源 理性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G64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15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5-16
- 1.3.1 研究目标15
- 1.3.2 主要内容15-16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6-18
- 1.4.1 研究方法16-17
- 1.4.2 创新之处17-18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18-25
- 2.1 相关概念介绍18-19
- 2.1.1 证书18-19
- 2.1.2 高校大学生考证群体范围的界定19
- 2.2 相关理论19-25
- 2.2.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19-21
- 2.2.2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21-25
- 第3章 大学生“考证”现状及其行为特征分析25-35
- 3.1 大学生考证现状分析25-31
- 3.1.1 样本分析25
- 3.1.2 大学生考证参与程度25-31
- 3.2 大学生考证行为特征分析31-35
- 3.2.1 大学生考证行为具有明显功利化特征31-32
- 3.2.2 不同类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考证行为特征32-35
- 第4章 理性选择视角下的“考证”行动分析35-44
- 4.1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分析路径35-36
- 4.2 理性选择理论下的大学生考证热36-42
- 4.2.1 资源控制对大学生考证是一种吸引力36-39
- 4.2.2 行动目的对大学生考证是一种驱动力39-41
- 4.2.3 社会规范价值对大学生考证是一种推力41-42
- 4.3 高校大学生考证: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42-44
- 4.3.1 明确的行动目的42
- 4.3.2 清晰的行动原因42-44
- 第5章 高校大学生“考证”行动的原因分析44-49
- 5.1 社会因素44-45
- 5.1.1 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44-45
- 5.1.2 用人单位对证书的偏好45
- 5.2 学校因素45-47
- 5.2.1 高等教育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45-46
- 5.2.2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46-47
- 5.3 大学生自身因素47-49
- 5.3.1 功利思想的驱使47
- 5.3.2 为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而考证47-49
- 第6章 思考与建议49-55
- 6.1 大学生“考证”行动的影响49-50
- 6.1.1 行动者“考证”行动产生的积极影响49
- 6.1.2 行动者“考证”行动产生的消极影响49-50
- 6.2 引导大学生理性考证的建议50-53
- 6.2.1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的观念51
- 6.2.2 政府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51
- 6.2.3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职业规划教育51-52
- 6.2.4 大学生要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52-53
- 6.3 本文研究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一59-62
- 附录二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原;徐春丽;;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局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 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02期
3 胡成功;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1997年03期
4 宁清丽;;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J];消费导刊;2008年18期
5 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的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胡树华,徐宏彬;我国历代人才制度对当今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许佳君;张华;;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4期
9 康忠伟;;大学生“考证热”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3期
10 张伟;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新型就业观[J];经济论坛;2005年08期
,本文编号:805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0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