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群体择业困境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外来务工群体择业困境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外来务工群体 择业困境 职业空间 职业地位 群体歧视
【摘要】:作为建设城市的生力大军,外来务工群体为省会郑州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城市建设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丰富了地域文化。但是,外来务工群体的多样化也为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群体歧视的现象依然严峻,外来务工群体的权益依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就业歧视、地域歧视的综合影响下,歧视所产生的刻板印象和文化相对主义,阻碍了社会流动,影响了外来劳动力的城市融入。就业权是劳动者的最基本权利,是外来务工群体维持生计的最根本保证,直接遭受群体歧视的冲击。因此,本论文从群体歧视这一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框架出发,致力于研究郑州市外来务工群体在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困境。 本次调研选定16岁以上的非郑州市户籍的外来劳动人口为调查对象,以人才市场为依托,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据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手段,实证调查郑州市外来务工群体的规模和现状。创新性地界定职业选择和职业地位的调查维度。同时,对外来务工群体遭遇的群体歧视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剖析歧视现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理顺歧视现象的形成过程。指出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是歧视的两种主要传播途径。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外来务工群体的负面形象得以强化、构建和传播。 在文章最后,笔者针对外来务工群体面临的歧视特点和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从个人层面、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出发构建“三维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模式。首先,在个人层面,倡导加强职业培训、增强法律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维权意识,达到个人竞争力增强、社会资本提升的目的。其次,在制度层面,注重具体权益的保护。通过推进配套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反过来促进配套制度完善。最后,在社会层面,通过科学规划分层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完善劳动市场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反歧视法制定;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形成普遍参与机制,最终实现多渠道信息支持平台的建立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本研究拟为外来务工群体歧视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对今后外来务工群体的城市融入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外来务工群体 择业困境 职业空间 职业地位 群体歧视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5
- 1.3.1 歧视问题的研究综述12-14
- 1.3.2 外来务工群体择业问题的研究综述14-15
- 1.4 研究理论15-17
- 1.4.1 社会冲突理论15-16
- 1.4.2 社会资本理论16-17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9
- 1.5.1 研究思路17-18
- 1.5.2 研究方法18-19
-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19-21
- 1.6.1 论文的创新点19
- 1.6.2 论文的难点19-21
- 2 研究设计21-24
- 2.1 概念界定21-22
- 2.2 研究假设22
- 2.3 变量的选取22
- 2.4 样本构成22-24
- 2.4.1 调查地点的选择23
- 2.4.2 调查对象的选择23-24
- 3 歧视视域下外来务工群体面临的择业困境分析24-39
- 3.1 外来务工群体的基本情况描述24-26
- 3.2 歧视对外来务工群体职业空间选择的影响26-33
- 3.2.1 就业机会不平等26-27
- 3.2.2 信息获取不对称27-28
- 3.2.3 工资待遇不公平28-30
- 3.2.4 培训教育不同等30-32
- 3.2.5 社会保障不一致32
- 3.2.6 职业满意度较低32-33
- 3.3 歧视对外来务工群体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33-39
- 3.3.1 初始职业地位的获得34-35
- 3.3.2 后续职业地位的影响35-37
- 3.3.3 将来职业地位的认知37-39
- 4 外来务工群体遭遇歧视困境的逻辑分析39-45
- 4.1 歧视的产生原因剖析39-43
- 4.1.1 传统户籍制度是产生歧视的根本原因39
- 4.1.2 反歧视制度滞后是产生歧视的体制根源39-40
- 4.1.3 经济发展失衡是产生歧视的社会基础40-41
- 4.1.4 市场供求矛盾是产生歧视的客观条件41
- 4.1.5 地方保护主义是产生歧视的排外趋向41-42
- 4.1.6 社会心理投射是产生歧视的文化根源42
- 4.1.7 传媒报道不公是产生歧视的消极助推42-43
- 4.2 歧视的形成扩展过程43-45
- 4.2.1 群体歧视的形成过程43
- 4.2.2 群体歧视的扩展过程43-45
- 5 歧视的消解:建立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45-52
- 5.1 个人层面:加强竞争力,提升社会资本45-46
- 5.1.1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素质45-46
- 5.1.2 增强法律知识,树立维权意识46
- 5.2 制度层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配套制度完善46-49
- 5.2.1 落实具体权益保护47-48
- 5.2.2 推进配套制度改革48-49
- 5.3 社会层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多渠道信息支持平台49-52
- 5.3.1 科学规划分层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9
- 5.3.2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劳动市场体系49-50
- 5.3.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反歧视法制定50
- 5.3.4 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形成普遍参与机制50-52
- 6 结论52-54
- 6.1 研究结论及启示52-53
- 6.2 研究不足及启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A 外来务工群体择业困境的调查问卷57-59
- 附录B 外来务工群体访谈提纲59-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历、学术研究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丁智擘;“妖魔化”河南及“解妖魔化”——从“豫花”毒面粉事件谈起[J];今传媒;2005年02期
2 刘顺义;李正春;;中国地域歧视的集中效应与反歧视体系建构——兼论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现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杨春瑰;我国劳动歧视现象成因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郭宏斌;;地域歧视形象的社会建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李双龙;;欠发达地区如何应对新闻“歧视”[J];决策;2006年05期
6 柏培文;;就业选择、职业流动与职业成功——基于高校毕业生职业调查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7 周晓桂;;基于经济学视角对社会资本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的分析——以职业流动为例[J];经济问题;2009年12期
8 何雨;陈雯;;歧视与偏好:高校女性研究生就业特征研究[J];南都学坛;2009年02期
9 严奇岩;;族群偏见和地域歧视:贵州意象的历史地理考察[J];理论与当代;2008年11期
10 梁琼芳;段鸿斌;;歧视抑或瑕疵——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的行政法分析[J];理论月刊;2008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靓;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收入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正辉;我国反歧视制度之缺陷及完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伟伟;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勇群;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地域歧视问题[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丽;地域歧视对外来青年群体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地域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莹莹;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伍兴红;反歧视的理论依据及对策完善[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805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0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