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清末德国对华学校政策与青岛蒙养学堂的创办

发布时间:2017-10-21 00:20

  本文关键词:清末德国对华学校政策与青岛蒙养学堂的创办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 海外学校 蒙养学堂 对华文化政策


【摘要】:德国在华建立中小学校是其海外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德国文化对中国影响的体现。早期的教会学校是为解决在华德国子女教育问题和培养传教助手服务的。清季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殖民者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技术和语言学校是应急之需,没有制定系统的中小学教育计划。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教育、文化的影响力突显,德国对华学校政策发生了变化。建立官办新式学堂,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学习德国的语言,熟悉和亲近德国的文化,获取更大的在华权力,成为德国殖民者的重要政策。在德国殖民当局的支持下,为德国文化政策服务的蒙养学堂得以在租借地内迅速建立。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
【关键词】德国 海外学校 蒙养学堂 对华文化政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西史东渐与晚清史学演进》(14FZS034)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中德文化关系研究》(13CZS040)阶段性成果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K252;K516.4
【正文快照】: 中小学教育计划是德国在中国兴办学校事业的基石,学校的建立不但可以满足德方在华实用技术人员的需求,而且可以传播德语知识,进一步加强德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德国在中国学校事业的兴办是从中小学校开始的。德国殖民者希望通过兴办中小学校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学习德国的语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海鹰;;清末甘肃兴学述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孟非;甘肃近代学校教育纪事[J];兰州学刊;1985年05期

3 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启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文之;;张之洞与新教育[J];前线;2013年12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1070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070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