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段视阈下的斯大林评价问题
本文关键词:长时段视阈下的斯大林评价问题
【摘要】:如何客观、准确地定位和评价斯大林及其斯大林模式之于国际共运的作用,历来是困扰政学两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短时段看,斯大林增强和壮大了共产党和马列主义的力量,扩展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范围;但从长时段看,他扭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倒退回了半科学半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从而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向歧路,败坏了共产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声誉,给共产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作者单位】: 四川旅游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 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苏联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CKS03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XJC770008)
【分类号】:K512.5
【正文快照】: 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弹的俄罗一、对斯大林评价的两个维度斯”[1]792,793。第二个框架是把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国际共运领袖,从这个框架来看,如何客观、准确地定位和评价斯大林及其斯他是过大于功的。他虽然帮助了各国共产党的成大林模式之于国际共运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放;封建社会主义不同于社会封建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一点反思[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坚;;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设想到中国模式——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刘伟;单伟;;斯大林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1期
3 张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3年01期
4 李燕;王丽敏;;斯大林有没有制造饥荒——对斯大林在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中责任的探讨[J];俄罗斯研究;2008年06期
5 坚毅;怀疑并不等于怀疑主义[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袁刚;;苏联党政官僚体制和监察监督制度剖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黄金魁;;中苏两国工业化初期粮食政策的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J];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02期
9 汤志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我国的研究回顾[J];长白学刊;2013年02期
10 林志彬;;苏联剧变原因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蒲国良;;十五年来关于苏联剧变原因的讨论[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靖北;现代中外政党—国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争;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凝聚力关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尧;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自由初探[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4 程晓丽;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1949-1966年[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5 陈文;苏共干部任命制考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孙渤;一九五三年苏联对德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新华;决定共和国发展趋势的1953年[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王永凤;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的变化及其对“十年探索”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彪;古巴社会主义改革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欧阳万福;论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模式[D];中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J];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2 任圣清;;斯大林功过论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周文;;斯大林对苏联建设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5 辛程;;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J];中华魂;2010年04期
6 陈为人;;斯大林在弥留之际[J];人物;2011年10期
7 李华;苏共20大非斯大林化的动因与缺陷[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梁玉秋;对“斯大林模式”的点滴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姜长斌;左凤荣;;解读《读懂斯大林》[J];博览群书;2001年04期
10 李冰封;诀别“斯大林模式”——严秀著《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阅读札记[J];炎黄春秋;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程;;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问题[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马晓亮;;从斯大林模式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3 赵峥;;浅析斯大林模式[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4 姜昕;;斯大林新闻思想评析[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5 王小军;;社会主义的民族化及其争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武国友;;我国为什么放弃“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决策而宣布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陈章亮;;社会主义新路线图的形成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9 栾文莲;;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评析苏联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阎志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穗明;对斯大林模式的崭新审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肖 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N];学习时报;200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六十年后再评斯大林[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左凤荣;怀念恩师姜长斌教授[N];学习时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怎样推行到东欧各国的?[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8年
8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N];学习时报;2009年
9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重构苏联解体研究的中国议程[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肖枫;中国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多党制[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D];吉林大学;2010年
4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新民;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7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王璇;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罗淇锋;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魏法谱;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晓晓;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7 张潇雄;斯大林民族观及其当代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8 黎学军;斯大林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楠;中苏关于斯大林问题论战的再思考[D];鲁东大学;2014年
10 谢娟;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08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