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不合作的悲剧:全印联邦方案流产探析

发布时间:2017-11-01 08:42

  本文关键词:不合作的悲剧:全印联邦方案流产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不合作 印度联邦 英属印度 印度土邦 印巴分治


【摘要】: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印度权力的移交问题。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能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印度联邦的设想,此后,英国政府为实现这一设想作了很多努力,《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但是,由于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等印度党派和教派不能互相妥协与合作,全印联邦方案最终流产,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印巴分治。
【作者单位】: 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不合作 印度联邦 英属印度 印度土邦 印巴分治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才引进资助项目“印度土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351.43
【正文快照】: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人就意识到从印度撤离是迟早的事情。在英国移交权力之前,南亚次大陆包括英国实行直接统治的英属印度和实行间接统治的56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邦。这样,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移交权力的方式大致有四种:第一是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政权,即将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加洞;谌焕义;;1930年代全印度联邦失败的王公因素解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岱;殖民主义统治对殖民地工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谢勇;浅析印度近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度观[J];沧桑;2005年Z1期

4 李林涛;;印度独立前国大党党员来源情况分析[J];沧桑;2008年03期

5 朱明忠;印度现代教派斗争的起因与社会影响[J];当代亚太;2000年10期

6 孙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J];当代亚太;2000年11期

7 陆梅;印度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背景[J];当代亚太;2000年12期

8 朱明忠;宗教冲突是影响南亚安全的重要因素[J];当代亚太;2002年02期

9 王春景;;论般吉姆社会小说的道德立场[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10 陆梅;殖民统治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性与作用[J];东南亚纵横;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涛;印度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斌;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苗光新;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D];北京大学;2008年

8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谢勇;萨瓦卡尔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近代印度梵社及其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丰字文;印度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魏富林;印度邦级区划变动探析[D];云南大学;2011年

4 谢玉露;身份的焦虑与追寻[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付瑛;印度IT职业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吕月英;宗教对当代印度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冯新华;许地山与印度文学、印度文化[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冯晓霞;试论一战后印度的宪政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娜;论印度近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历史条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26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126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7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