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两种维度:对纳粹大屠杀之恶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恶的两种维度:对纳粹大屠杀之恶的反思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面对严重历史灾难之恶的两种思路。一种是以阿伦特"平庸的恶"为代表,它借助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并以理性化的方式来看待恶。但是,这种恶的理性化解释与我们对恶的切身体验有着巨大的不对称,对罪恶轻巧的解释显得与巨大的罪恶太不成比例,恶的恐怖很容易在这种清楚明白的叙述中被稀释。另一种思路以康德的"根本恶"概念为代表,它承认我们在大规模生产尸体的疯狂面前理解的困难性,它把恶的问题视为一个黑暗的深渊。对这种黑暗深渊的洞察使得我们可以严肃地正视恶,正视这种摧毁一切之恶的虚无与无意义。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3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奥斯维辛之后宽恕困境的哲学反思”(13YJC720005)
【分类号】:K516
【正文快照】: 作者陈旭东,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安徽芜湖241003)恶,是一个可以涵盖众多现象的概念。从地震、疾病、死亡等自然之恶,到嫉妒、仇恨、贪欲等人性之恶,再到强奸、杀戮、战争等暴力之恶,这些罪恶充斥着人类历史,令人困惑不已。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对人类极具震撼性的恶,比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孙科;;无尽虚空与死之花火——从松尾芭蕉的中国式误读浅谈现代性中的虚无绝望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许章润;多向度的现代汉语文明法律智慧——台湾的法学研究对于祖国大陆同行的影响[J];比较法研究;2003年06期
4 王小平;;包容“他者”:中国电影艺术的新视阈——评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差异化文化立场[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5 允春喜;;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宁乐锋;;查尔斯·泰勒的双重意蕴的个人主义评析——兼析社群主义的整体本体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首作帝;;“幻象的残象”——中国新文学“故乡”母题情势特征审议[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张海港;;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李娟;;鲍曼的知识分子角色危机论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10 周晓风;;现代性、区域性与20世纪重庆文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刘长江;;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杜疆;;走向有意识的进化之路——用机体认识论引导工程演化[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刘涛;杨有庆;;社会化媒体与都市空间的社会化表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9 刘新玲;单洪勰;;道德冷漠与道德权威的缺失[A];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论丛(第2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蒲琳;托马斯·沃尔夫长篇小说主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8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9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裴晓丽;论现代性的合理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万柱,陈致远;《细菌战大屠杀》一书评介[J];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03期
2 李中泽;;扭曲历史与尊重历史的博弈——《后现代主义与否认大屠杀》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刘百陆;文畅;;“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历史;2006年06期
4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J];书城;2007年04期
5 李茂增;;论大屠杀与个体罪责[J];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6 Peter Carrier;伍迅;;回忆德国纳粹时期的大屠杀[J];史林;2011年02期
7 孙曙;;“大屠杀”叙事[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8期
8 邓安新;;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J];世纪行;1997年06期
9 金祖良;旅顺大屠杀[J];兰台世界;1999年11期
10 齐立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屠杀教育?——以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仁木富美子;;《无人区·长城线上的大屠杀》(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小牧;大屠杀的光影切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纪念大屠杀史料上网[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王水平;以色列:禁止否认大屠杀历史[N];光明日报;2014年
4 记者 何洪泽、邹德浩;联大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N];人民日报;2005年
5 林均;大屠杀不能被遗忘[N];文学报;2007年
6 王湘江;“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哀之更须鉴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彭梦瑶;巨款补偿大屠杀受害者,意义不在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Hanna Yablonka 本古里安大学历史与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从以色列视角看二战结束65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上海社科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与反犹主义的消解[N];解放日报;2012年
10 吴酩;纪念:当代人的“零容忍”[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征;关于以色列纳粹大屠杀教育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史今;大屠杀纪念馆在美国大屠杀教育中的角色[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万敏;从独特性到普世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朱钰;善与恶:《白色旅馆》对于大屠杀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兰州大学;2010年
7 冯志明;坎坷的民族和解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梅玉;犹太社团—美国学校大屠杀教育的主要推动力[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潘明慧;东西方在大屠杀时期对犹太人的态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07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20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