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三学”中的中国认识辨析
本文关键词:日本“江户三学”中的中国认识辨析
更多相关文章: 江户时代 华夷变态 兰学 日本中心主义 中国认识
【摘要】: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三大学问体系都对"中华崇拜"意识提出了质疑。由于诸学派的学问目标各异,各自的中国认识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儒学在崇尚先秦孔孟思想的同时对中国宋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表现为厚古薄今的修正主义;国学为宣扬日本中心主义和神国史观而"逢华必反",表现为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兰学以对日本社会的实用价值为标尺,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评判,表现为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各种中国认识也有交叉重叠之处,以至于衍生出兼通三学而提出侵吞中国的计划和理论。上述中国认识都以不同的话语形式延续到近代日本,影响着近代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批准号:13&ZD1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313
【正文快照】: 日本历史上曾长期以中国为师,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也曾左右着德川幕府的社会文化政策以及日本知识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然而,由于中国的明清交替、日本民族主义的抬头、摄取西洋文化的兰学的兴起等历史原因,日本人的中国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江户三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9 刘业兴;陈绪敖;;试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之历史地位[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保见;;王应麟撰著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4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永;;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战初探[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汤家厚;;徐霞客科学成就“受西方影响”的考辨[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8 高驰;;中医古籍伪书考辨[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寒冰;龚景瀚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永红;日本国家主义与东亚“华夷秩序”的碰撞与冲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延霞;论孟子的礼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玉环;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及其社会影响[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2 保国;“油を(?)る”等词语的来历[J];日语知识;2004年10期
3 陈兰芳;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ぃき”——以江户艺妓之美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2期
4 张琳;;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5 孟晓旭;;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以“漂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6 牛建强;;江户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之影响——侧重于江户前中期狭义的文化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吴佩军;;日本江户时代商家雇佣制度的合理性[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1期
8 姚奇志;;江户时代的思想家二宫尊德与大原幽学的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孟晓旭;;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人漂流事件之处理与中日关系[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孟晓旭;;漂流事件与日本的中国情报——以江户时代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池享;;12—16世纪的日本社会使用中国铜币的意义[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3 赵德宇;;日本近世洋学述论[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4 ;日本瓷器[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东京记者 吴仲国;“回到”江户时代[N];科技日报;2002年
2 ;“回到”江户时代[N];科技日报;2002年
3 李开周;像江户时代那样及时行乐[N];东方早报;2013年
4 李长声;日本犹须中国化[N];东方早报;2012年
5 汤祯兆;“算额绘马” 江户时代的虚拟社交网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6 魏青;愿博物馆离公众再近一些[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郭桂英;博物馆日的冷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刘晖;“现代化后来者”:拘谨的食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日报《周刊现代》副主编 近藤大介;日本显露“弊端”[N];经济观察报;2014年
10 记者 蓝建中 唐霁 何璐璐;日本 驹形泥鳅美味[N];经济参考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文华;江户时代的日本忠孝思想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2 李玉明;江户时代的朝幕关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刘犀灵;从《东雅》看和训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明珠;江户时代年贡米的商品化及其后果[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乐;关于日本的赏花历史[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秦贝贝;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名留守居制与参勤交代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洋;日本近世商人的商业活动及其历史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耿华英;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教育[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晨楠;江户时代中国漂流民笔谈文献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孙惠子;试论日本江户时代武士名誉观[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20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22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