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变化及植被恢复效应
本文关键词: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变化及植被恢复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刀耕火种农业 时空变化 轮歇周期 利用频率 植被恢复 老挝北部
【摘要】:基于"3S"技术研究了老挝北部1990-2011年刀耕火种农业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及其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刀耕火种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利用频率、轮歇周期)及其对休耕期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0-2011年,刀耕火种农业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由15.38万hm2增加到了23.84万hm2,增幅为54.98%;刀耕火种农业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波乔省南部和琅勃拉邦省,减少主要发生在丰沙里省。2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1500 m、坡度10°~30°的地区,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500~800 m、300~500 m和800~1000 m的地区,以及坡度10°~20°和20°~30°的地区。刀耕火种农业的地类转变方向主要是有林地,转入和转出率均高达80%。3 2000-2011年,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的利用频率约为2~3次,时间间隔1~7年不等;轮歇周期有所缩短,变化幅度不大。4老挝北部刀耕火种农业的休耕期次生林自然恢复状况与轮歇周期关系显著,二者相关系数为0.9698。当轮歇周期长达10年时,次生林能够恢复到该区域有林地NDVI的平均水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090,41271117,41401625) 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重点项目(2012SJ008,2014SJCB006~~
【分类号】:K334;S-0
【正文快照】: 1引言刀耕火种农业,是一个复杂的农林复合系统,大体包括土地清理(林木砍伐、曝晒与焚烧)、农业种植、土地休耕(植被—土壤恢复)三个阶段[1-2]。据估算,全球有40~50个国家约3~5亿人群直接或间接从事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广大山区[3]。随着联合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晓娜;封志明;姜鲁光;;中老缅泰“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2 喻永红;;补贴期后农户退耕还林的态度研究——以重庆万州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3 廖谌Zs;封志明;李鹏;张景华;;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6期
4 廖谌Zs;封志明;李鹏;刘晓娜;;缅老泰交界地区刀耕火种农业的时空变化格局[J];地理研究;2014年08期
5 Khandakar Showkat Osman;M.Jashimuddin;S.M.Sirajul Haque;Sohag Miah;;Effect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Bandarban hill district, Bangladesh[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3年04期
6 周文君;张一平;沙丽清;刘文杰;邓晓保;;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集水区径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7 S.JAIARREE;A.CHIDTHAISONG;N.TANGTHAM;C.POLPRASERT;E.SAROBOL;S.C.TYLER;;Soil Organic Carbon Loss and Turnover Resulting from Forest Conversion to Maize Fields in Eastern Thailand[J];Pedosphere;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东;景观水平上的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功能群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井学辉;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张万寿;影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舍饲养羊采纳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赖毅;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广坤;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保护性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郑甜;基于系统论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金鹤;酸化及冻融对黑土中氧化亚氮释放特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4 贾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曰峰,张学峰,李士江,张学强,张德全,姜建成,杨志军,宋光新,王森林,谭玉屏;山东省山区生态植被恢复模式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2 梁杰明,林建平,陈海平,方华;珠海建设迹地岩土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年03期
3 阿布里米提 ,赵文平 ,帕热古丽;天池南岸干涸河滩植被恢复调查研究[J];新疆林业;2004年02期
4 张金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5期
5 韩慧茂,刘治平,马学献;乌兰布和沙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理念的商榷[J];内蒙古林业;2005年03期
6 孙翠玲,苏铁成,郭玉文;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7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8 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9 冯国良,施玉梅;裸露岩体植被恢复新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10 刘苑秋,王平启,杜天真,郭晓敏;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鄂前旗推广两项专利技术 促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共赢[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福建出台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西山区市场运作采区植被恢复[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生态新政”造就植被恢复60年最好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9 石丽丽;京西石灰石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0 董波;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南红梅;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卜耀军;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姜培曦;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梦莉;废弃矿区植被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牛兰兰;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模式及生态功能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魏建群;北方农牧交错带封育区植被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谷金锋;煤矿矸石山植被恢复机理研究——以鸡西市滴道矿区和城子河矿区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朱小花;铜黄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27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227884.html